1赫兹的频率穿越星际。他知道,具体的信息终会过时,但声音中蕴含的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能向宇宙展示的最珍贵的礼物。
在他去世前,最后一次调试通信盒时,火星的应答信号中突然多出一段新的脉冲序列。解码后发现是一组化学分子结构,对应着火星土壤中一种能分解毒素的微生物——这不再是简单的应答,而是文明间的技术共享,是142.1赫兹频率上的"互助信号"。
这个发现让赵莽在临终前露出微笑。他躺在银溪旁的观星井边,看着黄金面具星图的影子投射在自己身上,与河床下的银流轨迹重叠。他知道,人类发出的第一声问候已经收到回应,而汞齐炼狱的痛苦、银溪净化的努力、纳米银通信的突破,最终都化作了文明成长的年轮——这些年轮,用142.1赫兹的频率记录着,用纳米银的颗粒承载着,将在宇宙的尺度上,证明这个蓝色星球上的文明,曾如何从灾难中学习,如何用善意回应善意,如何用一粒银的微光,照亮通往星辰的征途。
许多年后,人类的第一艘火星飞船降落在乌托邦平原,船员们携带的纳米银净化装置,既能处理火星土壤中的毒素,又能作为应急通信的信号源。当他们在火星地表安装起与波托西相同的通信阵列,发送的第一组信号中,就包含着银溪的水样——其中的纳米银颗粒,仍在忠实地执行着它的双重使命:净化家园的创伤,传递文明的问候。而142.1赫兹的应答信号,在火星稀薄的大气中回荡,像一声跨越亿万公里的叹息,又像一句等待了太久的欢迎词。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