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明锦衣卫1 > 018续

018续(9/12)

重塑了殖民者与印第安人的力量平衡,证明技术的传播与融合,往往比武力征服更能改变历史进程。

    而那些闪烁在毒河中的纳米银颗粒,那些涂抹在伤口上的银粉药膏,那些缠绕在线圈上的银线,都在诉说一个真理:人类对抗污染与掠夺的武器,从来不是仇恨,而是智慧的融合;不是文明的对立,而是技术的共生。就像纳米银本身,微小却强大,在微观的世界里,承载着宏观的希望——让被破坏的自然恢复洁净,让对立的文明找到共识。

    第九章 汞齐炼狱的反击

    河面银镜阵:纳米银引燃的终结之战

    西班牙舰队的铁甲在毒河入海口泛着冷光,三十艘战船组成的封锁线像一条钢铁巨蟒,企图阻断纳米银外运的航道。赵莽站在岸边的火山岩上,看着卡门指挥玛雅工匠将液态银倾倒在特制的竹筏上——这些银液接触空气后迅速冷却,化作覆盖着纳米银粉的镜面,在河面铺开时,像无数面打碎的镜子反射着正午的阳光。当光斑聚焦在西班牙战船的硝石仓库,一声巨响震碎了水面,火焰中浮现出玛雅数字"○"(象征终结),宣告着封锁线的溃败。

    一、钢铁巨蟒的封锁

    "圣玛利亚号"的船长用单筒望远镜观察着河口。他的舰队已经在此驻守三个月,截获了三艘试图外运纳米银的玛雅独木舟,船舱里的银粉被倾倒在海中时,竟让方圆百米的海水变得清澈——这个现象让他既恐惧又贪婪,坚信这种"银尘"是比黄金更珍贵的宝藏。

    西班牙舰队的封锁策略简单粗暴:战船首尾相连,用铁链锁住船身,形成密不透风的屏障;甲板上堆满硝石和硫磺,随时准备焚烧靠近的船只;最外侧的巡逻艇装备着新式火枪,能在百米外击穿独木舟的木板。总督的命令是:"宁可让纳米银沉入海底,也不能让印第安人用它壮大势力。"

    被截获的玛雅船夫带回了可怕的消息:西班牙人在战船两侧涂抹了防银涂料(用猪油混合炭黑),普通的纳米银粉无法附着;他们还在水下布置了铁网,防止潜水运输。"他们想把我们困死在毒河上游。"卡门的哥哥攥紧拳头,他的独木舟就是被铁网缠住,差点被巡逻艇的炮弹击沉。

    赵莽却注意到一个细节:西班牙战船的硝石仓库都设在甲板后部,且为了防潮,窗户常年敞开。"他们把最危险的东西,暴露在了最明显的地方。"他指着河口的太阳轨迹,正午时分,阳光会直射仓库的窗户——这个发现让他想起《银潮裂变》中记载的"光火术":用高反射率的材料聚焦阳光,可引燃可燃物。

    玛雅工匠们对这个计划充满疑虑。"银镜怎么能比火枪厉害?"曼科的侄子问,他见过西班牙人的炮弹能炸碎岩石。赵莽没有解释,只是让他们收集液态银和纳米银粉,按特定的角度制作镜面竹筏——这些竹筏的角度经过精确计算,每一面镜子反射的阳光,都会在正午时分汇聚到同一个点。

    二、液态银铺就的光之路

    满月之夜,"银钞同盟"的行动开始了。五十艘竹筏从不同的支流驶出,每艘竹筏上都载着一个掏空的仙人掌壳,里面盛满了液态银。当竹筏到达预定位置,工匠们刺破仙人掌壳,液态银在重力作用下倾泻而出,沿着竹筏表面的凹槽流动,形成面积约十平方米的银镜。

    液态银接触空气的瞬间,表面立刻凝结出一层纳米银粉,让镜面的反射率达到90%(普通银镜仅为70%)。赵莽用算筹计算过:五十面这样的银镜,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能聚集相当于三百支火把的热量——足以点燃干燥的木材,更别说西班牙人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硝石。

    "角度是关键。"赵莽在沙盘上演示,每艘竹筏的位置都对应着西班牙战船的硝石仓库,误差不超过五米。倒戈工匠带来的西班牙战船图纸上,详细标注了仓库的尺寸和朝向,这让镜面角度的调整有了精准依据。当第一缕阳光越过火山岩,最东侧的银镜率先反射出一道刺眼的光斑,像一把银色的剑,直指"圣玛利亚号"的后甲板。

    液态银在河面的流动展现出奇妙的适应性。遇到水流湍急的区域,银镜会自动分裂成小块,保持反射角度不变;遇到漩涡,银镜会随波旋转,光斑却始终锁定目标——这是纳米银的超顺磁性在起作用,在地球磁场的微调下,镜面能自动补偿水流的扰动,像有生命的追踪器。

    西班牙巡逻艇发现了河面上的异常。当他们的探照灯扫过水面,五十面银镜同时反射出强光,瞬间刺瞎了了望员的眼睛。"是印第安人的妖法!"艇长下令开炮,炮弹却在银镜附近的水面爆炸,激起的水花非但没淹没银镜,反而让液态银重新分布,形成更多的小镜面,反射的光斑变得更加密集。

    卡门站在旗舰竹筏上,用玛雅数字计算着时间。当河面的银镜数量达到一百面时,她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