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明锦衣卫1 > 018

018(8/12)

电解液,就能在电弧作用下从内部瓦解,银粒像春芽般从汞的包裹中钻出。

    西班牙人的废料处理场成了他们的"银矿"。卡门带着族人,趁夜把那些堆积如山的汞齐块运到秘密电解点。三百伏特的电弧在毒水里炸开蓝绿色的火花,银的分离速度甚至超过了西班牙人倾倒废料的速度。有一次,他们在一夜之间处理了五十斤汞齐,得到的纯银足够换三个月的玉米。

    "速度就是安全。"赵莽改进了线圈的供电方式,用四组竹轮带动曲轴,让电压能稳定在三百伏特左右。分离速度虽然略有下降,但装置不易损坏,还能在雨天使用。"他们用马车运废料,我们用电弧抢时间。"他指着那些连夜运转的电解池,"只要速度比他们快,就能在被发现前把银运走。"

    西班牙人很快察觉到异常。河岸边的汞齐废料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而市场上的玛雅纯银越来越多。他们加大了巡逻力度,甚至在夜间点燃火把沿河守卫,但那些电解点总像幽灵一样出现在防线之外——三百伏特的高压让处理时间大大缩短,往往在火把照亮之前,银已经被炼出,装置也已转移。

    一个监工在日记里写道:"那些印第安人像是掌握了魔法,河水在夜里会发出蓝光,而我们的汞齐块就像被无形的手取走了银,只剩下无用的汞渣。"他不知道,那蓝光是电弧击穿水面的光芒,而那无形的手,是三百伏特电压形成的电场力。

    四、跨卷的伏笔,破局的钥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莽在研究那具原始特斯拉线圈时,发现了一个刻在底座上的符号——与《跨卷伏笔》里记载的"雷电标记"完全一致。他忽然明白,这种技术并非西班牙人独有,或许在更早的时候,就有人探索过用电分离金属的方法,只是未能突破关键的电压阈值。

    "三百伏特是道坎。"他在石板上补充电解池的改进说明,"低于此则余汞未尽,高于此则银亦受损。"这恰好解释了为何低压电解始终无法彻底去汞——电压不够,就像用钝刀割肉,总会留下残渣;而三百伏特的高压,恰是那把锋利的刀,能干净利落地完成分离。

    他意识到,这个发现的意义远超波托西。大明南方诸省的银矿也面临汞毒难题,矿工因汞中毒死亡率极高。如果能将三百伏特的电解技术引入大明,用原始特斯拉线圈提供高压,就能既提高银产量,又减少矿工伤亡。"跨卷的伏笔,终将在不同的土地上结果。"他在给大明的信里写道,附上了线圈的制作图纸和电压参数。

    离开波托西的前一天,赵莽看着最后一次电解实验。三百伏特的电弧在毒水里跳跃,99.9%的纯银在铜板上积累。卡门把一块刻着大明龙纹和玛雅太阳纹的银锭递给他:"这是两种文明的银,没有毒。"

    赵莽接过银锭,它沉甸甸的,带着金属特有的凉意,却不再有那种刺鼻的腥甜气。他知道,这枚银锭不仅是两种技术的融合(大明的电解原理与玛雅的符号文化),更是两种希望的象征——无论殖民者用多少毒水和汞齐来封锁资源,人类总能找到破解的方法,就像三百伏特的电流,终将击穿黑暗,让银重归纯净。

    许多年后,当人们在波托西的银矿遗址发现那具原始特斯拉线圈时,线圈的铜丝虽已锈蚀,但铁球上的刻痕依然清晰。实验室复原实验显示,当电压达到三百伏特时,汞银分离效率确实能达到峰值,且银纯度超过99.9%。这证明赵莽的记载并非虚言——在那个依赖炭火与人力的时代,曾有一道蓝绿色的电弧,在毒河之上,点亮过无汞之银的希望。

    丛林里的电解池:玛雅工匠的融合智慧

    当赵莽的原始电解池首次在波托西峡谷运转时,玛雅工匠们就看出了改进的空间。卡门的祖父捧着被电解液腐蚀的竹轮,用燧石刀剖开一株饱满的仙人掌——粘稠的汁液顺着刀刃流下,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这东西能让伤口更快愈合,说不定也能让电流跑得更快。"老人将仙人掌汁滴进盛有毒河水的陶罐,水面立刻泛起细密的泡沫,而插入其中的铜丝,竟冒出了比往常更多的气泡。

    一、仙人掌的导电秘密

    玛雅人对仙人掌的熟悉,不亚于对玉米的了解。干旱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三十多种仙人掌,有的果实能酿酒,有的汁液能止血,而最粗壮的"巨人掌"里,藏着一种透明的粘液,晒干后会变成类似盐霜的结晶。卡门发现,用这种粘液混合毒河水,电解池里的电弧会变得更明亮,银在铜板上的沉积速度也加快了——后来赵莽才知道,这种粘液含有丰富的钾、钠电解质,导电性比单纯的河水强三倍。

    "每片仙人掌都是天然的电池液。"赵莽用秤测量后发现,加入仙人掌汁的电解液,能让电解池的效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