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硫磺与银的平衡
火山岛的晨雾里,新搭建的研究站像块嵌在火山岩上的银锭。赵莽将玉玺残片放在硫化银晶体阵列中央,玉石表面的红光立刻像水流般注入晶体,原本黑色的晶体渐渐泛起暗红,连边缘的棱角都染上了玉石的光泽——这是《机巧穷奇》里记载的"能量转移",只是从未有人找到能持久储存能量的介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已经三个时辰了。"老陈盯着银质计时器,晶体的红光丝毫没有减弱。按之前的实验,玉玺的能量在纯银中最多维持一刻,此刻却在硫化银中稳定流转,像被编织进晶体的分子结构里。他翻开《机巧穷奇》的残页,"能量易散"的批注旁,赵莽已用朱砂补上"硫银合则聚"。
查克的黑曜石片贴着晶体滑动,表面的红光被刮出纤细的光带,像在黑色的丝绒上绣银线。玛雅祭司说这是"地脉与天脉的交融",硫化银晶体成了两者的媒介,就像黄金面具同时承载着两种文明的智慧。当光带在黑曜石上组成完整的能量循环图时,晶体的震动频率突然与玉玺完全同步。
"能用来驱动机器。"赵莽将一块储能晶体嵌入改良的蒸汽机模型,原本需要酒精灯加热的活塞,此刻在红光的驱动下自动运转,速度比之前快了两倍。更惊人的是,连续工作六个时辰后,晶体的红光只暗淡了三成,远超纯银介质的表现。
研究站的石墙上,渐渐布满了能量实验的痕迹。左边是纯银储存能量的衰减曲线,像条陡峭的瀑布;右边是硫化银的曲线,平缓得像火山岛的海岸线——两条线的交点处,赵莽用银粉画了个"平"字,既是两种物质的平衡,也是能量与消耗的平衡。
老陈在提纯硫化银时发现,晶体中硫磺的含量会影响储能效果。当硫占三成、银占七成时,稳定性最好,这恰好是黄金面具隐藏纹路中"硫三成,银七成"的配比。他突然明白,早期的探险家和玛雅人早就掌握了这个秘密,面具的金属成分本身就是份实验报告。
"这才是'公平之泉'的深层含义。"赵莽将配比数据刻在石碑侧面,"不仅是资源共享,更是元素比例的平衡。"
西班牙残留的熔银工具被改造成实验器材。坩埚用来熔化不同比例的银硫混合物,风箱则被改造成能量检测器,拉动风箱时,管道里的硫化银晶体会根据能量强度发出不同音调的鸣响。玛雅青年很快学会了通过音调判断储能状态,比看仪器读数更直观。
"就像听火山的呼吸。"查克拉动风箱,晶体的鸣响突然变得急促,他立刻提醒赵莽检查玉玺,果然发现残片的裂纹处渗出微量硫磺——这是能量过载的预警,比任何刻度都及时。
研究站的影响力渐渐扩大。银钞同盟的工匠赶来学习储能技术,玛雅人则传授辨别硫化银纯度的土法:将晶体放在舌尖,纯度过高会发苦,过低则发涩,只有平衡比例的晶体,会留下淡淡的回甘。
赵莽用储能晶体改进了地动仪。当火山活动异常时,晶体释放的能量会让铜珠提前坠落,预警时间从三天延长到七天。更重要的是,这种能量驱动的仪器无需依赖阳光,在火山灰弥漫的天气里也能正常工作。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能自己造'天'。"老陈擦拭着仪器上的晶体,表面的红光在阴影里依然明亮,"这才是真正的掌握规律。"
三个月后,第一批稳定储能的硫化银晶体被运往泉州。它们被用来驱动大型的蒸汽机,工厂的烟囱里不再冒出黑烟,而是带着淡淡硫磺味的白雾——这是能量清洁转化的证明。赵莽收到的回信里,画着工人与工匠围着机器欢笑的场景,角落处有个小小的"公平之泉"标记。
查克的父亲用硫化银晶体制作了件特殊的饰品。项链的吊坠是块能储能的晶体,当戴吊坠的人靠近火山危险区,晶体就会发光预警。玛雅人相信这是"地脉的守护",而赵莽知道,这是科学与传统结合的智慧。
研究站的夜晚总是亮着红光。硫化银晶体阵列在月光下像片红色的星海,玉玺残片悬浮在中央,能量流转的光芒照亮了墙上的公式与玛雅符号。赵莽常在这里工作到深夜,看着两种文明的智慧在能量光带中交融,像看着硫磺与白银在高温下结晶的过程。
他在《机巧穷奇》的空白页写下新的结论:"能量的持久不在于强取,而在于平衡。硫银共生,方得长久。"这句话的旁边,查克画了幅小小的火山图,喷发的岩浆里,黑色的硫化银晶体正吸收着红色的能量,像给狂暴的地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