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郑和船队留下的!”陈守业捧着银印痛哭,印底的纹路与银箱密码格的边缘完全吻合,“祖父说过,船队曾给玛雅祭司送去大明的银矿冶炼术,祭司回赠了血月祝福——这是两种文明的信物,不是诅咒!”
带队的西班牙军官迭戈听不懂汉语,却被银锭上流动的红光吓住。他挥刀砍向银箱,刀刃却被血月银的锈迹粘住,拔出来时,刀身竟映出自己扭曲的脸——那是银镜反应的变种,血月银能像镜子般照出人心,贪婪者看到的只有恐惧。
赵莽趁机将密码格拓印在羊皮纸上。血月银的锈迹在拓片上显出更深的层次:玛雅数字“13”的中心,藏着个小小的“衡”字,是墨家“力衡”理念的简写。他突然明白,血月银的祝福不是赋予力量,是设置制衡——让白银记住血月的警示,防止被用于掠夺。
陈守业用祖传的“银火试法”验证。将血月银放在炭火上灼烧,锈迹化作13只银色的蝴蝶,在烟雾中组成平衡的天平,一端是玉米(玛雅人的主食),一端是丝绸(大明的特产),寓意公平贸易。蝴蝶散去后,白银恢复了纯净的白色,再无锈迹。
“只有心怀敬畏的人才能净化它。”陈守业将净化后的银锭递给赵莽,“西班牙人用它献祭,所以锈迹越来越重;我们用它贸易,锈迹自然会退去——这就是祝福的真相。”
深夜的血月终于穿透云层。月光照在马尼拉港的银箱上,所有血月银的锈迹同时显影,组成幅巨大的星图,横跨整个港口。赵莽站在星图中心,感觉玉玺残片在怀中发烫,与血月银产生的共振顺着地面蔓延,像条连接古今的银线。
“密码的真正用途是校准。”他看着星图与银箱密码格的对应点,“血月银显影的不仅是数字,是让白银变成星际坐标的校准器,用13这个血月数字,确保坐标的精准——这才是玛雅祭司与郑和船队的秘密,用银矿的分子记忆,标记宇宙的位置。”
西班牙总督桑托斯在远处观望。当他看到星图中大明与美洲的航线被红光连接时,突然下令停止搜查——血月银显露出的景象超越了他的认知,那些流动的红光不像巫术,更像某种精密的仪器在运行。
血月落下时,赵莽将拓片交给陈守业。老人要留在马尼拉,用银匠的身份保护更多血月银,而赵莽则带着密码格的解读方案,准备驶向墨西哥——那里有更多血月银,藏着更完整的星图,等着被用平衡之道唤醒。
离开唐人街时,赵莽回望陈守业的银匠铺。晨雾中,血月银的红光渐渐淡去,只在银器上留下淡淡的月痕,像给每件作品盖上了和平的印章。他知道,血月银的传说终将传遍马尼拉,让西班牙人明白:白银的价值不在纯度,在获取的方式;文明的对话不在征服,在像血月与银矿那样,在循环中互相映照,彼此成就。
福船再次启航,航向直指美洲西海岸。赵莽站在甲板上,将血月银的密码格与星图坐标对照,13列纵向符号正好对应猎户座的13颗亮星。他握紧怀中的拓片,感觉自己握着的不仅是密码,是两种文明跨越五百年的约定——用白银的语言,在血月的见证下,写下属于蓝星的平衡之道。
马尼拉港的轮廓在晨光中远去,赵莽最后望了眼那片被血月照亮过的海域。他知道血月银的锈迹还会出现,只要掠夺存在一天,警示就不会消失。但此刻,密码已经解开,信物已经确认,剩下的旅程,就是要让更多人明白:血月不是不祥之兆,是文明的镜子,照出该走的路——那条用公平与敬畏铺就的,能让白银永远纯净的路。
编号里的默契
马尼拉港的晨露在羊皮纸上洇出细小的圆点,赵莽将显影后的玛雅数字密码与《大明宝钞》永乐年间的样本并排放置。当指尖落在第五组符号上时,他突然屏住了呼吸——玛雅数字“·—”(对应数字6)的位置,正好对着宝钞“壹贯”的编号“京字五千”,笔画的起承转合竟像出自同一人之手。
“不是巧合。”华裔银匠陈守业戴上老花镜,用银针在两组符号间划出连接线,“玛雅数字的点线间距是三分,宝钞编号的字距也是三分,这是人为设计的标准,就像咱们锻银时定的成色规矩。”
赵莽取出永乐年间的《市舶司档案》。档案记载,郑和下西洋时曾携带十万贯宝钞,其中“京字五千”编号的批次,最终流向“西洋古里国”——而根据晋商密报,古里国的商船常与墨西哥银矿的阿兹特克人交易,这些宝钞很可能作为“技术信物”,将编号规则传到了美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将前5组玛雅数字逐一破译:
- 第一组“··—”对应宝钞“壹佰文”的“户字三百”,点线组合的数量(5)与宝钞编号的“三”形成互补,暗合“五行生克”;
- 第二组“—·”对应“贰佰文”的“工字七百”,玛雅数字的纵向排列与汉字“贰”的笔画走向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