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明锦衣卫1 > 001续

001续(9/11)

残片粉末换为普通磁石,却发现监测精度下降了七成,连近处的地磁变化都难以捕捉。赵莽解释:“残片粉末不仅是磁导体,更能与地脉产生共鸣,就像用琴弦的共振来听远处的琴声,普通磁石做不到。”

    这话传到民间,渐渐演变成“监测仪通龙脉”的传说。有人说仪器能听见地脉的呼吸,有人说那是玉玺在护佑大明。赵莽听了只是笑笑,他知道这不是迷信,是百姓对未知科技的朴素理解,而他要做的,就是让这“共鸣”越来越精准,让科技线的发展,始终扎根于对龙脉线的认知。

    半年后,监测仪首次成功预警了山东的地震。震前一日,仪器的铜珠连续坠落,指向“震”位,钦天监依此发布的预警,让数万百姓幸免于难。皇帝亲往观星台,看着监测仪的磁石在震后缓缓归位,感叹道:“此物连接天地,当为大明国器。”

    赵莽站在仪器旁,指尖抚过S极标记。那里的朱砂已被磁石磨得发亮,却依然清晰。他知道这颗从长白山带出来的“科技种子”,终于在朝廷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它保留着玉玺的磁场感应,是龙脉线的具象化;它运用机械传动与刻度校准,是科技线的结晶。两者看似不同,实则同源,都是人类探索自然的方式。

    观星台的风带着铜锈的气息,吹动监测仪的铜铃,发出清越的声响。赵莽望着远处的紫禁城,灯火如星。他知道“地心监测仪”的意义,远不止预警灾害,更在于证明:所谓“龙脉”并非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可以被科学解读、被技术利用的自然规律;所谓“科技”,也不必割裂传统,完全可以与古老的智慧相辅相成。

    当最后一道月光落在监测仪的铜盘上,S极标记的朱砂在月色中微微发亮,像一颗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星。赵莽知道,这仪器会继续运转下去,记录着地脉的每一次悸动,也见证着一条融合了龙脉智慧与科技力量的道路,在大明的土地上缓缓延伸,通向更广阔的未来。

    《磁海经》

    赵莽的靴底碾过暗河淤泥时,一块硬物硌得他踉跄了半步。火山喷发后的暗河水位回落了丈余,裸露出的河床上,沉船残骸的木板在淤泥里泛着乌青,像被水泡胀的兽骨。

    “是本日志!”王二从朽烂的木箱里抽出本小册子,牛皮封面上烫着的罗盘纹已模糊,却能认出与张衡地动仪同源的“八道”刻度,“纸页硬得像皮革,浸了水都没烂!”

    赵莽接过日志时,指尖立刻感受到熟悉的凉意——与玉玺残片的触感如出一辙。他撕下极小一角,放在地动仪的磁石旁,纸片竟微微翘起,被磁石吸得颤动起来。“纸里掺了玉玺矿粉。”他盯着纸片边缘泛着的青光,“这种矿物遇水百年不腐,还能增强磁感应,是做航海日志的绝佳材料。”

    日志的字迹是元代的“瘦金体”,墨迹在水渍中晕成淡蓝,却依然清晰。开篇第一句就让赵莽心头剧震:“至元二十八年,携磁石阵入长白山地心,取玉玺之气,可定远洋航向。”字迹旁画着个简易的装置图,分明是将磁石嵌在罗盘底座,而磁石的排列方式,与祭台的残片布局完全一致。

    “他们从地心通道取能量!”王二指着插图,“您看这标注,‘磁石经玉玺磁化,指针偏差减三成’,这不就是把地脉之力用到航海上了?”

    地动仪的磁石突然在“坤”位跳动,指向日志里夹着的一张海图。图上用朱砂标着条航线,从登州港出发,一路向西,终点处画着片陌生的大陆,旁边注着:“西行三万里,见新大陆,其地多金,磁场异于中原。”航线旁的磁偏角标记,与赵莽在长白山测得的地脉磁场完全吻合——这证明航海者不仅用了玉玺能量,更将地心磁场数据用于校准航向。

    日志的中段记载着更惊人的细节:“地心暗河与远洋洋流同律,皆随磁极流转。取暗河底泥与船底磁石相触,可预知三日风向。”赵莽想起《武备志》“暗河与潮汐同步”的记载,突然明白这是一整套“地脉航海术”——用长白山的地心磁场作基准,校准远洋航行的磁偏角,再借暗河与洋流的共性预测气象。

    “这纸里的矿粉,就是从玉玺残片上刮下来的。”他将纸片凑近光源,能看见里面分布着细密的青红色颗粒,与熔化的磁晶成分完全相同,“有了这矿粉,日志本身就是个简易的磁测仪,能在航行中感知磁极变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日志的最后几页记录着返程的困境:“玉玺之气耗尽,罗盘失灵,偏航三日。幸遇暗河透气孔喷出的水汽,循其味返长白山,方知地脉如脐带,连陆地与海洋。”字迹在此处戛然而止,仿佛作者突然遭遇不测,但留下的信息已足够震撼——明代以前的航海者,早已打通了从地心到远洋的能量通道。

    赵莽将日志与地动仪的构造图并排放置,发现两者的磁石布局惊人地相似。航海者用的“磁石阵”与他改良的“八龙传动”,都是将玉玺能量转化为实用技术的尝试,只是一个用于航海,一个用于监测地脉。

    暗河的水流渐渐回暖,地动仪显示磁极已进入稳定期。赵莽将日志小心翼翼地收入防水皮囊,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