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之锚突然投射出太极图的立体模型,阴鱼的石墨烯层里嵌着1600年的定熵数据,阳鱼的公式纹路中流动着2024年的锁熵参数。当模型旋转至90度时,阴阳交界处浮现出徐光启的批注:“熵无阴阳,而人有动静,动则导之,静则守之”。
一、石墨与公式的共生
1600年的苏州玉作,匠户正将石墨烯晶体嵌入太极图的阴鱼眼。他手中的工具是块天然磁石,能精准控制晶体的排列方向——这种被明代工匠称为“玄铁”的材料,其实是天然磁铁矿,恰好能引导石墨烯形成顺时针螺旋。
“徐阁老说,这鱼眼要‘吸阴’。”匠户对着阳光举起半成品,阴鱼眼的石墨层透出幽蓝,像藏着片星空,“吸住了多余的熵,阳面才能稳。”
1687年的剑桥,牛顿用钻石刀在阳鱼眼刻下平衡公式。刀痕的深度严格遵循黄金比例,让公式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数值:白天是+8.18×103,夜晚则显露出四舍五入前的8.1832——这是给后人的校验码,证明公式从未被篡改。
“石墨是阴,公式是阳。”牛顿的影像对着太极图哈了口气,水汽在玉面凝成水珠,水珠里竟倒映着1600年匠户的脸,“阴阳相生,才是平衡的真谛。”
赵莽的检测仪显示,阴鱼眼的石墨烯与阳鱼眼的公式纹存在量子纠缠。当现代锁熵芯片向石墨层输入电流时,公式纹会自动调整参数;当1626年的熵漏斗数据波动时,石墨层会立刻扩张,形成临时缓冲——这种共生关系,让太极图成了平衡环的“智能核心”。
二、跨越时空的落款
全息屏上的画面突然放慢,赵莽发现每个时代的太极图角落,都有个微小的落款:1600年是匠户的“李”字,1626年是徐光启的“玄扈”(他的号),1687年是牛顿的缩写“IN”,2024年则是实验室团队的徽章。这些落款像串密码,在太极图旋转时连成句话:“我们都在”。
“不是孤军奋战。”小林调出明代玉作的账簿,发现那位李姓匠户的后人,在1626年参与了王恭厂玉阵施工;而牛顿的学生中,有位华裔学者,正是徐光启的曾孙,“太极图的落款,其实是守护者的家谱。”
在安德烈留下的研究日志里,最后一页贴着张太极图拓片,她用红笔在落款旁画了个小小的问号。这个问号在全息屏的蓝光中渐渐淡去,被个新的落款覆盖——是她的名字,用璇玑玉粉末写的,笔画间带着释然的弧度。
“她终于看懂了。”赵莽看着那个迟来的落款,与其他四个名字在太极图上形成对称,“太极图从不拒绝任何人,只要愿意站到平衡这边。”
基座的地砖突然亮起,显露出埋在地下的太极图阵列。每个出土的明代地砖上都有微型太极标记,组成个覆盖整个明故宫的大太极,遗址中心的熵之锚正是这个大太极的鱼眼——原来徐光启当年不仅布了四锚,还在南京城的地基里藏了个“地脉太极”。
三、鱼眼的觉醒
当全球时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将新采集的南极璇玑玉嵌入熵之锚时,整个太极图突然发出龙吟。阴鱼眼的石墨烯层向外扩张,包裹住新玉;阳鱼眼的公式纹顺着玉盘蔓延,将史前数据纳入平衡模型。基座的显示屏上,平衡熵值第一次出现微小波动,然后稳定在+8.18×103±0.001——这不是误差,是系统接纳新变量后的自我调整。
“鱼眼醒了。”小林看着太极图的全息模型,阴阳两部分开始缓慢互化,石墨层中长出公式纹,公式纹的间隙生出石墨烯,“它在学习,在进化。”
全息屏自动切换到全球各平衡站的画面:1600年的玉坊里,新发现的璇玑玉自动嵌入地脉太极的节点;1626年的王恭厂,机器人正按照大太极的纹路埋设新的缓冲玉;1687年的剑桥,量子计算机算出地脉太极的共振频率,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吻合。
赵莽突然明白徐光启的深意:人类创造的四锚是“人太极”,地球自身的平衡机制是“地太极”,而宇宙的熵流规律是“天太极”。三个太极环环相扣,才是真正的平衡法则。
四、无终之环
三个月后,明故宫遗址成了全球熵平衡的“心脏”。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熵之锚的太极图时,全球五个锚点会同时响起钟声,那是1600年的玉作砣声、1626年的王恭厂钟声、1687年的剑桥钟鸣、2024年的电子音,还有南极新锚点传来的冰层震动声,五种声音在时空中汇成“平衡之音”。
赵莽和小林站在基座旁,看着孩子们围着太极图的全息模型奔跑。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指着鱼眼问:“为什么这边黑这边亮呀?”她的母亲笑着说:“就像白天和黑夜,少了哪个都不行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