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防御理事会的通报在空气中回荡:“‘天启’部队已全员投降,其技术官正协助我们建立全球时空平衡监测网。”赵莽望着基座旁的三块石碑,分别刻着徐光启的“中庸”、哈雷的彗星轨道图、牛顿的平衡公式,三者的夹角都是142.1度,底部共用一行铭文:“不同的智慧,共同的平衡。”
陈默从剑桥传来实时画面,哈雷彗星图的批注旁,林夏团队用现代技术补全了徐光启未写完的句子:“天锁非锁,是连接东西方智慧的星桥,彗星为舟,载之共渡时空之河。”赵莽的探测仪最后记录下这样一组数据:1626年的爆炸能量、1682年的彗星动能、2024年的地核磁能,三者按1:√2的比例转化,形成永恒的能量循环。
地陷区的夜空格外清澈,哈雷彗星的虚影仿佛就挂在天文台的穹顶,璇玑玉的蓝光与星轨交织,在地面投下无数个142.1度的光斑。赵莽知道,这就是“玉气”的真正含义——不是某个时代、某个文明的独有智慧,是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科学家跨越三百年的共鸣,就像那枚穿越大洋的璇玑玉,最终在彗星的引导下,找到了属于全人类的平衡之道。
时空闭环
浑天仪的龙形支架在磁场中发出细微的嗡鸣,吐出的晶体表面流转着与璇玑玉互补的绿光。当两块玉在赵莽掌心对接的瞬间,龙口中的铜珠突然亮起,将三幅跨越时空的画面投射在剑桥地窖的石墙上——像部被时光掩埋的默片,终于在四百年后迎来观众。
1626年的王恭厂火药库画面里,徐光启的官袍在能量漩涡中猎猎作响。他扑向被篡改角度的星钥装置时,腰间的铜尺在空中划出142.1度的弧线,正好挡住安德烈刺来的匕首。利玛窦的助手趁机将记载比例数据的羊皮纸塞进火药桶的夹层,桶身的编号“76”在火光中格外醒目——那是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
“是时间闭环。”赵莽盯着画面中哈雷年轻时的身影,他作为利玛窦的学生,正躲在库房角落记录能量读数。浑天仪的刻度盘突然自动旋转,将1626、1712、2099三个年份连成直线,斜率恰好是1:√2。“激进派不是在重复错误,是被闭环困在了错误里。”
一、铜尺上的传承
1712年的伦敦塔画面中,哈雷正用徐光启的铜尺测量星钥残片。铜尺上的142.1度刻度已被摩挲得发亮,与他笔记本上的彗星轨道参数完全吻合。当他将数据藏入《彗星天文学论说》的夹层时,书页上突然浮现出徐光启的批注:“76年后,需以1:√2比例重置玉阵。”
“哈雷知道自己是闭环的一环。”赵莽摸出怀中的铜尺,与画面中的工具毫厘不差。浑天仪投射的绿光突然变强,2099年的地陷画面开始慢放——激进派启动装置的瞬间,能量场的扩张轨迹与1626年的爆炸轮廓完全重合,只是规模扩大了76倍,正好是哈雷彗星两次回归的间隔倍数。
地窖的石墙在共振中渗出银色液滴,凝聚成安德烈家族的纹章。赵莽认出纹章中心的六边形,边长比正是被篡改的1:1,与铜尺上的1:√2形成刺眼对比。“这就是闭环的死结。”他将对接的晶体按142.1度角摆放,石墙上的画面突然出现新的细节:徐光启挡在星钥前时,悄悄调整了玉阵的一个支点,让能量场保留了1:√2的安全余量。
二、76年的修正
浑天仪的底座突然弹出暗格,里面藏着哈雷1712年的观测日志,其中夹着半张璇玑玉拓片。拓片背面用中文写着:“每76年,玉阵的误差会累积0.3度,需以彗星轨道参数校准。”赵莽的探测仪自动生成误差曲线图,2099年的地陷误差正好是0.3度的整数倍,印证了“累积误差”的推测。
2099年的画面中,地陷边缘的考古队员里,有个熟悉的身影——林夏的祖父,正举着与赵莽同款的探测仪。当他记录下142.1度的能量角度时,仪器屏幕突然闪过徐光启的虚影:“告诉三百年后的人,闭环的出口在铜尺第三刻度。”
“天启”部队的突击队员撞开地窖门时,赵莽正将拓片数据输入浑天仪。绿光组成的保护罩突然展开,将激进派首领的能量束反弹回去,击中她身后的合金箱——里面的星钥残片在1:√2的能量场中,自动修复了被篡改的角度。“你们看!”他指着画面中徐光启的铜尺,第三刻度处刻着极小的“解”字。
三、破环之光
当铜尺插入浑天仪的锁孔,三个时空的画面突然交汇在142.1度角。1626年的徐光启、1712年的哈雷、2099年的林夏祖父,在绿光中隔空击掌,他们手中的铜尺、彗星图、探测仪组成完整的六芒星,每个角都标注着“平衡”二字的不同文字。
激进派首领的仿生眼突然流泪,是被能量场激活的真实泪水。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