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的电子屏显示南京地陷区的磁场正在恢复正常,那些被纠缠激活的璇玑玉,此刻像沉睡的珍珠,安静地躺在明故宫的地基下。林夏知道,这场跨越六个世纪的对话还会继续,就像彗尾永远跟随着彗星,古老的智慧永远滋养着新的发现,在公里的安全线内,诉说着平衡与退让的永恒真理。
理事会的能量武器击中扫描台时,蓝光在剑桥大学档案馆炸开,羊皮纸的碎片像受惊的蝶群纷飞。林夏的指尖最后一次按在量子计算机的回车键上,解缠公式的数据流顺着青铜权杖的蓝光冲上穹顶,全息投影中的彗星轨道突然以142.1度角反向延伸,像条突然掉头的河流。
被篡改的曲率参数在逆流中噼啪作响,像阳光下消融的冰雪。哈雷绘制的彗尾开始重组,淡金色光带里的“更数”标记连成线,与《郑和航海图》的星轨坐标精准对接——那些曾被欧洲学者批注为“蛮夷航海涂鸦”的红点,此刻亮起蓝光,在南京地陷区的全息模型上组成十二边形防御网,每个顶点都对应着1421年宝船的锚地遗址。
“防御网在吸收纠缠能量!”陈默的电子屏上,南京地陷区的能量读数正以每秒3单位的速度下降。防御网的每个顶点都伸出条光带,像宝船抛出的缆绳,将狂暴的纠缠能量导向青藏高原的无人区——那里的地磁场强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3倍,正是哈雷在彗尾光带里标注的“能量沉淀池”。
能量武器的第二发击中青铜权杖,杖头的石榴石迸出星火。林夏看着全息投影中防御网的某条边突然变暗——南京明故宫遗址对应的顶点能量不足,这是被激进派破坏的“第三片鳞甲”。她迅速调出《郑和航海图》的“补位航线”,将福建长乐港的锚地坐标输入系统,暗边立刻重新亮起,防御网恢复完整。
“他们说对了一件事。”林夏的声音在能量爆炸的轰鸣中异常清晰,她指着防御网中心的光点,那里是郑和宝船的主锚地坐标,与牛顿六芒星阵的地心投影完全重合,“1421年的星轨确实是武器,但不是用来攻击的,是用来守护的。就像宝船的锚既固定船身,也缓冲风浪,这些坐标组成的不仅是防御网,更是能量缓冲带。”
理事会女人的合金箱彻底炸开,璇玑玉碎片在防御网的蓝光中失去光泽。她看着南京地陷区的纠缠能量被导入安全轨道,虹膜里最后一丝蓝光熄灭:“为什么……欧洲的星轨理论斗不过航海图?”
“因为海比星空更懂得平衡。”林夏调出防御网的能量分布曲线,与太平洋的潮汐曲线完美重合,“星星的轨道是固定的,而海洋永远在流动,郑和的星轨坐标会随季风调整,就像解缠公式里的动态参数,这是刻在航海人骨子里的智慧——永远给变化留余地。”
当最后一缕纠缠能量被导入青藏高原,南京地陷区的地面停止震颤。全息投影中的防御网渐渐隐去,露出下方重叠的两张图:1421年的《郑和航海图》与1712年的哈雷彗星轨道,两者的交点处,牛顿用希伯来文写的“??”(和平)正在发光。
扫描台的残骸上,羊皮纸的碎片在蓝光中拼回完整,哈雷的原始批注旁多了行新的字迹,像是能量流自动书写的:“蛮夷与文明,本是同片海的两岸”。林夏知道,这才是解缠公式的终极答案——纠缠的不仅是粒子,更是不同文明的智慧,只有让它们在安全的轨道上共生,才能释放真正的力量。
理事会的部队开始撤退,女人的背影在档案馆的废墟中显得单薄。林夏捡起块璇玑玉碎片,对着光看时,里面映出双重影像:1421年的宝船与1712年的彗星在同片星空下相遇,像两个跨越时空的知己,终于读懂了彼此的语言。
离开档案馆时,陈默的电子屏显示全球量子网络正在自动修复。林夏望着剑桥的夜空,想象着南京明故宫遗址下,十二边形防御网的光点正在缓缓熄灭,像宝船归港时依次熄灭的航灯。她知道,这场跨越六个世纪的纠缠,终将以最温柔的方式和解——就像航海图与星轨在宇宙中重叠,证明所有智慧的终点,都是守护这片共同的家园。
剑桥大学档案馆的蓝光中,女人的浑天仪模型突然迸裂,璇玑玉碎片像被无形的手牵引着,在空中重新拼合。当最后一块碎片归位时,哈雷的亲笔签名在玉面中央浮现——羽毛笔的笔触带着刻意的颤抖,与1712年皇家学会会议记录上的签名分毫不差。更惊人的是碎片重组后的星图:欧洲的彗星轨道与中国的浑天仪刻度完美咬合,彗星的近日点正好落在浑天仪的北极点,像把钥匙终于插进匹配的锁孔。
“这不是篡改,是加密。”林夏的指尖抚过重组的星图,哈雷签名的尾钩处藏着极小的希伯来字母“?”(Samekh,隐藏),“1712年的皇家学会里,肯定有激进派想把郑和的星轨技术改造成武器,哈雷只能用这种方式藏起真正的密钥——就像用错误的密码保护正确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