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室的玻璃外,李明正抱着手臂站在悬浮环旁。他脚下的金属地板刻着细密的网格,每个交点都嵌着与璇玑玉同源的碎片,组成能量引导阵。当推进器全力运转时,他口袋里的军用指南针会失去方向,指针疯狂旋转,最后稳稳指向璇玑玉核心——这是最直观的证明:这种力量能改写物理规则。
“航天部的人下午到。”李明走进控制室,军靴底沾着实验区的蓝色冷却液,“他们想把这技术用在新一代运载火箭上,说能节省70%的燃料,相当于把空间站的建造成本砍半。”他指着悬浮的微型卫星,“上周酒泉发射场的模拟数据出来了,用反重力推进器的话,火箭整流罩都能省掉,直接让卫星‘飘’进轨道。”
林晓调出能源循环系统的三维模型。璇玑玉核心被包裹在超导线圈中,周围的冷却管道里流动着从雷泽节点引来的“天水”,能稳定能量场的波动。最外围的能量回收装置正在闪烁绿光——那是他们的第二个突破:将反重力场运行中产生的冗余能量转化为电能,供基地自身使用。
“清洁能源系统也有进展。”王教授递来一份报告,封面上印着“国家电网”的徽记,“上周在内蒙古草原装了小型装置,用璇玑玉的能量驱动风力发电机,效率比传统设备高三倍,而且不受风速影响。牧民们说,夜里能看到发电机周围的草长得特别快,像是被能量催的。”
报告里夹着张照片:夕阳下的风车群旁,蓝色的能量流像丝带般缠绕着叶片,远处的蒙古包顶上,孩子们正举着璇玑玉碎片玩耍,碎片在阳光下折射出的光斑,在草地上组成跳动的星图。林晓的指尖划过照片,突然想起赵家庄的祠堂——原来最古老的智慧,早就藏在生活里。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赵宇抱着台笔记本电脑冲进来,屏幕上是南美洲雨林的实时画面。印加青年正将绿色碎片嵌入特制的能量塔,塔基周围的太阳能板突然集体亮起,发电量瞬间翻倍,旁边的显示屏上跳着一行西班牙语:“转化率89%,稳定运行120小时”。
“他们用本地的黑曜石做引导装置!”赵宇的眼镜滑到鼻尖,声音里带着兴奋,“说黑曜石的结晶结构和璇玑玉最契合,比我们的超导材料还好用。这是他们传过来的设计图,你看这纹路……”
屏幕上的结构图让林晓眼前一亮:印加人用天然黑曜石雕琢出螺旋凹槽,与璇玑玉的纹路形成完美共振,省去了复杂的电子元件。这种“以玉养玉”的思路,比他们纯技术的方案更贴近璇玑玉的本源,就像先民们用血液激活能量那样,顺应而非对抗。
“我们得去趟亚马逊。”林晓突然站起来,监测屏上的反重力推进器正平稳运行到第15分钟,打破了上周的记录,“把他们的设计融合到我们的系统里,说不定能突破70%的转化率瓶颈。”
李明的通讯器突然震动,是国际空间站发来的加密请求:能否用璇玑玉的能量场稳定空间站的轨道?最近的空间碎片撞击让太阳能帆板受损,轨道高度正在持续下降。林晓看着屏幕上闪烁的求救信号,突然意识到:这项技术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国界和种族。
当他们收拾设备准备出发时,璇玑玉核心突然发出柔和的蓝光,在墙上投射出新的星图——除了已激活的十二处节点,南极冰盖下还有个微弱的光点在闪烁,像颗被遗忘的星星。王教授翻出最古老的那册笔记,泛黄的纸页上画着相同的光点,旁边写着:“极夜之光,万物归藏”。
“是最后一个节点。”林晓将璇玑玉核心小心地收入特制容器,玉石接触掌心的瞬间,他能“听见”全球能量网的脉动,像无数心脏在同步跳动,“南极的科考站说,那里的冰层下有个巨大的陨石坑,磁场异常强烈,和悬魂岭的特征完全吻合。”
李明已经联系好了南极科考队的破冰船,军绿色的背包里装着最新的能量引导装置,外壳上刻着融合了中华文明、印加符号和北欧符文的花纹——这是团队特意设计的,象征着跨越文明的协作。王教授的铁皮箱里,除了历代守护者的笔记,还多了台卫星电话,通讯录里存着全球所有节点守护者的号码。
直升机升空时,林晓回头望了眼基地。航空航天实验区的反重力推进器还在运行,微型卫星在透明舱体内划出优美的弧线,像在模拟未来的星际航行。他摸了摸胸口的璇玑玉碎片,突然明白:所谓的“新征程”,从来不是征服宇宙的野心,而是带着对自然的敬畏,用智慧让文明走得更远。
云层下方,内蒙古的风车正随着能量流转动,亚马逊的能量塔在雨林里闪烁蓝光,格陵兰的冰盖下,金属建筑的残骸正在被能量修复。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光点,终将连成守护地球的网络,而璇玑玉,就是这张网络的心脏。
当直升机穿过云层,朝着南极的方向飞去时,林晓打开了卫星地图。屏幕上,代表他们的光点正与南极的未知节点缓缓靠近,像两颗终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