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倭寇残部卷土重来。这次他们学乖了,乘着没有金属部件的竹筏,企图借着夜雾突袭。徐岳却早早带着改良后的算筹阵列埋伏在海峡。当第一波竹筏靠近时,他戴上铜盔,将手掌贴在岸边玄武岩上。瞬间,磷火石爆发出刺目光芒,在沙盘上勾勒出敌军的精确方位。
\"离位三刻,坤位转七。\"徐岳的手语被阿砚迅速翻译成旗语。明军的磁石箭矢破空而出,精准穿透竹筏的防水油布。倭寇头目惊恐地发现,他们自以为隐秘的行动,在月光下竟如同被点亮的灯笼。更可怕的是,徐岳将龟甲与算筹组成声波陷阱,当倭寇吹响螺号联络时,回传的音波竟被转化为攻击己方的利刃。
战斗结束后,李海女送来新制的贝壳号角。她的声带受损严重,只能用气音说话:\"徐先生,海民们把潮汐歌改编成了震动节奏。\"说着,她将号角贴在礁石上敲击,不同频率的震动通过大地传递,徐岳的铜盔立刻亮起对应光纹。两人相视而笑,无需言语,便已达成新的默契。
十年过去,徐岳的《震浪算经》传遍沿海。书中不仅记载着骨传导测潮之法,更附有他与李海女共同研发的\"天地共鸣阵\"。在某次抵御荷兰红毛番的海战中,明军将士戴着改良版骨传导装置,仅凭潮水震动就能预判敌舰方位。当红毛番的加农炮还在装填时,明军的磁石火箭已借着潮汐之力,准确命中敌船火药库。
垂暮之年的徐岳常坐在礁石上,任由海浪拍打脚踝。他的铜盔早已锈迹斑斑,但每当潮水上涨,颅骨内依然能感受到熟悉的震动。那些震动化作光、化作影,在他脑海中勾勒出整片海域的呼吸。临终前,他在《震浪算经》扉页写下最后一句:\"耳聋非绝境,天地皆有音。潮汐为墨,礁石作纸,吾以骨为笔,续写海疆春秋。\"
多年后,对马海峡的老渔民仍会讲述那个传奇:月圆之夜,若将耳朵贴紧岸边礁石,便能听见远古的算筹声与潮汐共鸣,那声音里,有不屈的智慧,更有守护的誓言。
碧海遗章
万历二十五年春,济州岛的晨雾还未散尽,徐岳已在礁石滩上摆开算筹阵列。海风掠过他耳畔的骨传导铜片,将潮水拍打礁石的震动转化为细微的嗡鸣。自从那场海战失去听力后,他反而能更清晰地\"听\"见大海的呼吸——那些通过大地传导的震动频率,在算筹磷火石的映照下,化作跳动的星图。
阿砚捧着新拓印的《潮汐算经》残卷跑来,少年的衣摆还沾着墨渍:\"公子!李姑娘派人送来了新曲谱!\"羊皮纸上,朝鲜文字与潮汐波纹交织成奇特的图谱,每道浪线旁都标注着对应的音律频率。徐岳指尖抚过纸面,仿佛看见李海女在渔村教孩子们吟唱的场景——她喉间的潮纹在烛光下泛着微光,虽无法再高歌,却将毕生所学化作守护海洋的密码。
三个月前,徐岳带着算筹团队重访对马海峡战场。潜水夫从海底打捞起平宗盛的琵琶残骸,章鱼墨丝线缠绕的琴弦间,还嵌着半枚银锭。费尔南多神父的星象导航钟早已锈蚀,但徐岳在齿轮缝隙里发现了关键线索——那些被篡改的星图数据,反而印证了他对天体运行与地磁关联的新猜想。
\"把这些碎片熔了。\"徐岳指着佛郎机铁炮的残片对工匠说,\"铸造成算筹的底座。\"当滚烫的铜水注入模具时,他想起海战中算筹与铁炮的磁力博弈,突然抓起狼毫在沙盘上疾书。阿砚凑过去,只见纸上密密麻麻写满公式,中心处画着龟甲纹路与星象轨迹的重叠图。
与此同时,黑山岛的潮汐歌者营地,十二岁的月琴正在接受特训。李海女握着她的手,将贝壳号角贴在少女喉间:\"感受这里的震动,就像潮水拍打礁石。\"自从声带受损,李海女开发出独特的\"震音唱法\",通过控制喉间潮纹的震动频率,将声波化作武器。此刻她教给月琴的,正是能干扰磁暴的特殊韵律。
这年深秋,佛郎机商会果然卷土重来。他们带来了更隐秘的磁暴装置,战船表面覆盖着特殊涂层,能规避算筹的磁力探测。但当舰队驶入对马海峡时,却发现整片海域异常安静——没有明军战船,只有此起彼伏的贝壳号声。
徐岳戴着改良后的骨传导头盔,在海底洞穴中静静等待。他身旁的算筹阵列连接着数百块龟甲,这些从各地收集的龟甲组成巨大的磁场网络。当佛郎机战船进入伏击圈的瞬间,月琴带领的潮汐歌者突然改变曲调,声波与龟甲磁场产生共振,海水中泛起诡异的荧光。
\"启动逆磁阵!\"徐岳的手语被阿砚迅速传达。明军潜水队将磁化铁链缠上敌船龙骨,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