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那场惊心动魄、奠定一统的晋楚大战已过去两年时光。
庞大的楚帝国如同一头经过剧烈奔跑的巨兽,终于放缓脚步,进入了一段宝贵的休养生息期。
皇帝熊章深谙“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道理,将治国重心从激烈的军事征服转向了更为复杂精妙的内部治理与消化吸收。
其中,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步便是天统二年下半年开始推行的大裁军。
上将军白毅提出的精兵简政之策,虽历经周密筹划,但其顺利实施的效果仍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近二十万经过战火洗礼的士卒解甲归田,他们带着帝国的赏赐和安置政策,或回归田园成为安稳的自耕农,或通过严格筛选,转入各州郡新成立的“警察”系统,成为维护地方秩序的新力量。
这一举措,不仅瞬间卸下了压在国库身上的沉重军费负担,而且每年节省的粮饷辎重费用堪称天文数字,更重要的是,楚国将大量宝贵的青壮劳动力释放回民间,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经济的活力。
省下来的巨额财富,并未被挥霍或沉淀,而是在皇帝熊章的明确旨意下,如同精准灌溉的溪流,源源不断地涌向最需要滋养的土地,如故秦、旧晋等新附之地。
朝廷拨出专款,在北地各郡县大规模兴建官学,推行楚字楚语,实施文化教化;
同时减免赋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改善民生。
这些政策取得的效果是显着的,尤其是曾经伤痕累累的晋地,许多因战乱和饥荒逃入深山老林避祸的百姓,在官府持续招抚和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感召下,逐渐打消疑虑,纷纷走出大山,接受官府的编户齐民,重新成为帝国的子民和纳税户。
两年下来,原本被预言可能动荡不断的北地,竟呈现出一种出乎意料的平稳态势,虽偶有小规模纠纷,却未曾发生波及甚广的动乱。
这份安稳的背后,坐镇在晋地的三个总督府功不可没。
三皇子熊封、四皇子熊礼、六皇子熊瑞这三位总督在总督府署吏或者门客幕僚的辅佐之下,颁布了不少有用的政策,如:一方面全力发展民生,恢复经济,给予百姓看得见的实惠;
另一方面广泛组建学校,推行王化教育,从思想上促进融合;更巧妙的是,选拔了一批晋地出身的贤能之士担任中下层官吏,以“以晋治晋”的方式缓解对立情绪;
同时,对于少数仍心怀异志、桀骜不驯的旧晋贵族,则毫不手软地予以打击,并以精锐兵力迅速剿灭了几股顽固的土匪流寇。
刚柔并济,宽严相济,使得晋地局势以惊人的速度走向安定,甚至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总体而言,天统四年是承平的一年,帝国巨轮航行在相对平静的海面上。
然而,平静之下,亦有波澜,这一年,有两件事成为了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
第一件,乃是三皇子熊封的大婚。
这位早早选定斯里兰卡(斯州)作为未来封地的皇子,他的婚事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原因就是三皇子的夫人不是来自楚国公卿,而是一个商贾之家,虽然是楚国巨贾,但也引起了朝野纷议。
其新娘是楚国本土巨商杨氏的嫡女。
杨氏家族以商队贸易起家,历经数十年的经营,如今其规模已渗透至西域、海运、乃至海外贸易等多个领域,虽称不上富可敌国,但却在楚国的经济血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但是,杨氏没有显赫爵位在身,在楚国的政治地位依旧是微不足道。
三皇子熊封与杨氏的这场联姻,在众人看来是一个不平等的政治联姻,甚至已经出现了三皇子不受皇帝所喜才不得已娶了一个商贾之女的传言。
但一些精明的人却觉得这场联姻虽然在政治上影响不足,但经济意味浓厚,既体现了皇室对庞大商业力量的笼络与整合,也隐约透露出未来经略海洋、开拓海外利益的深远布局。
杨氏家族为攀上这天家姻亲,更是极尽奢华之能事。
送嫁之日,盛况空前,装载嫁妆的马车排成长龙,足有百余辆之多,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古董珍玩、田契房契……琳琅满目,其规模之盛大,场面之豪阔,据说直追当年皇帝嫁女的仪仗。
杨氏此举,或许是为了彰显其经济实力,亦或者是为了巴结皇家。
但杨氏这“豪横”的手笔,却切切实实的点燃了襄郢百姓的热情,成为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羡妒交加的谈资,也悄然引发了关于财富与权力结合、皇室与商人关系的诸多私下议论。
……
三皇子大婚的影响力自然比不上太子大婚,甚至是连二皇子熊中的大婚影响力也有不少差距,所以这场谈资只持续了数日就逐渐消散。
真正在帝国高层掀起波澜的,是第二件事——一次源自皇帝心血来潮的微服私访。
天统四年初,春暖花开之际,皇帝熊章忽发奇想,决意撇开銮驾仪仗,脱离如山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