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 第1106章 裁军 下

第1106章 裁军 下(1/2)

    面对众人异口同声的赞同,皇帝熊章端坐于上位,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目光微凝,脑海之中开始浮现楚国疆域图上的每一个角落。

    他深知军队是帝国的基石,但也清楚过度庞大的军力在和平时期将是难以承受的负担,甚至可能滋生内患。

    白毅的计划,考虑周全,既保证了核心武力,又大幅减轻了压力,更有利于中央集权。

    沉思良久,熊章终于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道:“准奏,白卿之策,老成持重,深合朕意,裁军事宜,由大将军府会同户部、兵部详细拟定章程,务求稳妥,于天统二年下半年开始执行。

    这些军卒皆是楚国的有功之人,在裁军之时,务必使解甲之士卒得以妥善安置,或予田亩,或纳入警察系统,或安排到乡、里任职,断不可使其流离失所,心生怨望。”

    “臣等遵旨!”殿内众臣齐声应诺。

    就这样,天统二年一项关乎帝国未来命运的重大军事改革,就此定下基调。

    然而,弥生紧接着提出的另一项建议,却遭到了熊章的否决。

    弥生以天下一统、战事稀少为由,希望改变楚国沿用多年、以军功为核心的二十等爵位制度,认为应提高文治方面的贡献在爵位晋升中的权重,甚至提议将二十等爵位缩成公侯伯子男五等。

    熊章闻言,毫不犹豫地摇头:“不可,二十等爵位,乃我大楚立国之基,是无数楚人子弟看得见、摸得着的晋升阶梯,激励着国人奋勇争先。

    日后虽大战难觅,然爵位岂能唯战功可授?改良耕作技艺,使粮食增产者,可授爵!改进工匠技法,利国利民者,可授爵!提出经世济民之新策、着书立说教化万民者,亦可授爵!凡有提出重大科学理论,有巨大科学贡献者、于国于民有突出贡献者,皆应赏以爵禄!唯有如此,方能使我楚人始终保有积极进取之心,文武并重,方能确保帝国长久昌盛!”

    弥生见皇帝态度坚决,且其言确实更有道理,便不再坚持。

    皇帝的这番话,也为帝国未来的奖励机制定下了基调:爵位,仍将是最高荣誉,但获取的途径将更加多元化。

    天统二年,就在这鼎新革故的氛围中流逝。

    然而,这一年中,也伴随着几位老臣的离去,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伤。

    五月,理政大臣范蠡,以年老体衰为由,向皇帝上书请辞。

    这位昔日的越国重臣,投楚之后虽得重用,但始终低调谨慎,他的请辞,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皇帝熊章初时甚至以为范蠡是心存疑虑,担心自己会像历史上的勾践那样“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为此还特意将范蠡召入宫中,推心置腹地长谈。

    然而,范蠡最终还是去意已决,他坦诚自己确已精力不济,难以再胜任理政殿的高强度工作,只求能颐养天年。

    范蠡的三次上书,三次恳切陈情之后,熊章见其心意已决,虽深感惋惜,无奈只能准奏。

    为表彰范蠡的功绩与以示优容,熊章下旨,封范蠡为“宛城君”。

    此举出乎许多人意料。

    范蠡身为降臣,竟能得封君爵,这极大地鼓舞了朝中那些原列国归附之臣的心,让他们看到了皇帝的胸怀与诚信。

    范蠡对此也是感恩戴德。

    辞官后的范蠡并未离开襄郢,但也并未真正清闲下来。

    他的儿子不喜政途,却对商贾之事展现出极高天赋与兴趣,范蠡非但不以为忤,反而倾力支持,以其惊人的智慧和人脉,指导儿子组建起庞大的“范氏商队”,开始涉足陶瓷、丝绸、珠宝等利润丰厚的行业,甚至还有购买海船涉足海贸的想法。

    当这个消息传到熊章耳中,皇帝不禁哑然失笑,不由在心中呢喃道:“史书上少了一位助越灭吴的谋臣,亦少了一位富甲天下的陶朱公,但在泱泱大楚,却得多了一位善于理财的能臣范蠡,而今,或许又将多一位富可敌国的‘范公’了。时也,命也!”

    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八月,一个噩耗突然传来:年近七旬的少府令工正,在天工城巡视最新军工器械制造进展时,不慎从高处摔落,重伤不治身亡!

    当消息传到皇帝熊章这里时,皇帝正在批阅奏章,他握着笔的手猛地一僵,整个人如同被定住了一般,半晌没有反应。

    工正,这个他从楚王时代就一手提拔起来的能臣,这个沉默寡言却将少府打理得如同精密机器、为楚国提供了无数战争利器和先进技术的幕后功臣,竟然就这样突然地走了?

    甚至没能让他这个皇帝有机会去病榻前再看一眼。

    熊章的心绪瞬间变得无比低沉。

    数十年前的往事涌上心头。

    那时他刚即位不久,朝中多是先王老臣,他的潜邸之人都是太过年轻,无法委以重任,所以熊章急需培养自己的班底,时任百工司丞的工正,以其精湛的技艺、严谨的态度和绝对的忠诚,进入了他的视野。

    是他,将百工司一步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