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宫内,却是一派暖意融融、和乐温馨的景象。
此处是楚国太后颐养天年的居所,今日,皇帝熊章特意安排了这场小型的家宴,只邀请了太子熊恒一家人在长乐宫之中聚会。
皇帝熊章也是难得的想要松快一下,暂时抛却朝中的繁琐政务,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
太后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如以前康健,在年初的时候更是出现了伤寒。
这个病在现代自然不是什么大病,但伤害在这个时代,乃至于后世两千年的时间里,这都是一个极为要命的病症。
太后患有伤寒,皇帝熊章自然也是极为担心,但幸亏有太医令医名小心调理得当,经过数月的恢复,如今太后休养得不错,此时精神却颇矍铄。
医名是原章华学宫医学院院长医修的儿子,今年四十余岁,深得其父亲的真传,医术极为精湛,所以在去年的时候,熊章就让其成为了太医院的太医令。
经过治理伤寒的情况来看,皇帝熊章觉得自己对于楚国这些年的医术发展还是有些低估了。
如今太医院的医者基本上都是医学院毕业的佼佼者,都有在县、郡一级的医院担任过主治的大夫,医术积累和治理病情的经验十分丰富。
楚国的医学水平在皇帝熊章的支持和医修的努力之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郡城之中一般不下于三座医院,县邑之中也至少有一座医院,这医院可是由朝廷和皇家联合创办的,一家医院所需要的费用基本上是少府承担六成,朝堂府库承担四成。
正是因为有皇家和朝廷支持,所以医院给百姓治理的时候,收费极低,不至于进了医院就要被脱一层皮。
除了公办的医院之外,各地还有不少私人医馆,这些医馆的坐镇大夫还是有些水平的,但费用可能会比公办医院要高,但不用排队。
所以对于身家还不错的人在患病之时更喜欢去这种医馆,或者是直接请医者上门医治。
自从医修退隐之后就在家里一心一意的着书,说是要写一本医书,皇帝熊章对于医修的想法极为认同。
熊章就是喜欢别人着书,不管是思想类的书籍还是技艺类的书籍他都支持。
为此,熊章还在章华学宫的旁边兴建了一座规模极大的藏书楼,里面放着许多名家着作,包括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春秋、颜回等人撰写的论语、孙武子的兵法、孙念的兵法、司马法、公输班等匠人的百工开物等等。
这些书都是可以允许百姓在藏书楼查阅,但想要借走绝对不行。
如今这藏书楼内的藏书不下于万部,当然这些书籍都是印刷版的,原着要么放在章华学宫的藏书阁之中,要么被各家珍藏,当然大部分都原稿都放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得益于活字印刷术的普及,楚国百姓能够获取书籍的渠道已经变得很多,但书籍依旧不是廉价的东西,所以对于一些贫困但又好学的人就只能自行抄录。
对于医修编写的医书,熊章十分期待,这必然要比后世的扁鹊医术、华佗的青囊书、张仲景的伤寒论不遑多让,甚至更加全面。
毕竟后世这些医疗界大拿可没有一位皇帝全心全意的支持。
医修生有两子,长子医名名声在外,颇有乃父之风,如今已经是太医令。
而其次子医仲却毁誉参半。
只因为他在医修的一众徒子徒孙们看来有些离经叛道。
医仲从医学院毕业之后,并没有进入医院,而是成为了一名军医。
楚军们南征北战,他也在军中救死扶伤,而且他对人体结构十分感兴趣,甚至在军营之中解剖尸体。
当这件事被人知晓之后,就算是被他救治过的楚军也开始对医仲避之不及。
医仲解刨尸体的行为在军卒们看来就是亵渎他们的袍泽。
军中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对医仲冷言冷语起来。
对于这种情况,军中的主将只能将医仲调离他处。
医仲对于这种情况虽然感到有些挫败,但他并没有放弃随军医者这个身份,依旧努力救助伤残的军卒。
而且在军中他已经没有放弃解刨尸体,只不过这次是提前向军中诸将申请,并得到同意,只不过他这次解刨的都是敌军的死尸。
经过数年的研究,医仲对人体的结构有了充足的了解。
当其在皇家科学院公开发表一篇关于人体论的论述之后,顿时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对于医仲这个人的论述,众人的态度褒贬不一,有赞扬的,也有反对的。
这件事在当初也是闹得沸沸扬扬。
这件事自然是惊动了皇帝熊章。
当即让人取来医仲撰写的人体结构论,当他看完上面的内容时,震惊不已。
这本手稿上不仅有语言描述,还有极为清楚的人体结构图,上面的五脏六腑、经脉、穴位、血管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