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童贯笑声呵呵道:“元帅过奖啦!这是做臣子的应该做的事!”
童贯说过,郑重其事道:“明天在南青城斋宫玉津园,我们要迎接圣上还朝,以老朽之意,得搞一个隆重的迎接仪式!”
“老太师讲得好!马超早有此意!”马超洋洋洒洒地说着,神情亢奋道:“明天的迎接仪式童太师全盘负责!”
……
迎接被金人俘获的宋徽宗回朝,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童贯动员忠义靖国军全体将士和汴梁城应该动员的力量,准备大驾卤簿。
大驾卤薄是朝廷的最高等仪仗,主要由导驾的、引驾、前后护卫、前后鼓吹乐队、皇帝大驾等组成。
宋徽宗在位25年,那一年举行献俘仪式时动用过一次大驾卤薄,由开封令、开封牧、太常卿、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居前,称之为“六引”。
童贯这次也打算用大驾卤薄迎接道君皇上,仪式准备了整整一天;第二天天色刚一放明,大驾卤薄队伍便就出发。
大驾卤薄队伍在百人娃娃骑士团的掩护下,从新曹门走出,浩浩荡荡,向南青城斋宫而去。
大驾卤薄走在最前面,然后是十二面“大纛”,即大旗,每面大旗都有数人托持牵扯。
大旗之后是负责清场巡视的“清游队”,其成员持弓弩和槊;紧随其后的是执朱雀旗、持槊和弓弩的朱雀队。
随后是十二面龙旗:风伯、雨师旗各一面,雷公、电母旗各一,木、火、土、金、水星旗各一面,左、右摄提旗各一面,北斗旗一面。
旗后则是专用车队,其中包括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皮轩车等。
每辆车均由四匹马牵引,有驾士十四人、匠人一名。至此,导驾仪仗结束,后接引驾仪仗。
引驾仪仗不同于导驾仪仗,主要以乐、仗为主,宋徽宗在位时陪同出行的文武官员也在其中。
引驾仪仗的前导是由十二排分别手执横刀、弓箭,相隔排列的骑兵组成的卫队,称之为“引驾十二重”。
尾随其后的是一支庞大的鼓吹乐队,乐队前有两名鼓吹令负责指挥演奏。
乐队的乐器以各种鼓为主,主要有鼓、大鼓、铙鼓、节鼓、小鼓、羽葆鼓等,还有吹奏乐器笛、箫、笳(亦作胡笳,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长鸣和中鸣(均为号筒)、大横吹(横笛)、筚篥(管乐器)等以及金钲等打击乐器,整支乐队由近千人组成。
乐队之后则是由各种幡(呈下垂状的长方形旗帜)、幢(有羽毛装饰的旗帜)、旌旗等组成的旗阵。一些随行的官员及御马也夹杂在旗阵中。
旗阵之后,又有分列于左右的青龙旗和白虎旗。两面旗帜的后面则为随行的朝廷官员队伍。
在这支队伍中间,还穿插和夹杂着手持兵器的骑兵和步甲兵。引驾仪仗的后面才是皇帝乘坐的玉辂。玉辂现在是空的,只等走出金营的宋徽宗坐上去;皇帝车驾是整支仪仗队的核心,因此警卫极其森严。
玉辂由太仆卿驾驭,前后有数十位驾士簇拥,两侧则由左、右卫大将军(高级武将)护驾。紧随玉辂的是禁军的高级将领和宦官。
这些将领和宦官是童贯派人从汴京城的角角落落叫回来的,他们听说老皇上重归皇位要回来;一个个高兴得仿佛过年。
在这些护驾官员的外围则布列着多队禁军的骑兵和步卒,每队禁兵的数量不等,都由军将率领。
禁兵配备有弓、箭、刀等兵器,随时准备应付突发的情况。
跟在禁兵后面的是由孔雀扇、小团扇、方扇、黄麾、绛麾、玄武幢等组成的仪仗。
皇帝的车驾后面还有一支“后部鼓吹”乐队,乐队配置的乐器与玉辂前的鼓吹乐队差不多,只是规模相对较小,但也有数百人之多。
紧随“后部鼓吹”之后的是皇帝专用的各种车驾,其中包括方辇、小辇、腰辇、金辂、象辂、革辂、五副辂、耕根车、安车、四望车、羊车、属车、黄钺车、豹尾车等。
两个都军指挥使各率数百名兵士,分作四行横排,分别持大戟、刀盾、弓箭及弩,尾随豹尾车,作为掩后。
每辆车均由马匹牵引,并有数量不等的驾士随从。走在仪仗最后的是后卫部队,前面是由两位将军率领的左、右厢步甲队,分作前后两个方阵,以一面旗帜为前导。
士兵均头戴兜鍪,身着铠甲,手持弓或刀、盾,每队的装束均为同一种颜色,相间排列。
中间为左、右厢黄麾仗,分为十二行,分别手持弓、刀、戟、盾及孔雀氅(用羽毛制作的旗幡)、鹅毛氅、鸡毛氅等。黄麾仗后为殳仗,手持殳等古代仪卫兵器。最后则为诸卫马队左右厢骑兵和旗队组成的旗阵。
每支旗队所举的旗上绘有同一种传说中的神怪,如辟邪、玉马、黄龙、麒麟、龙马、三角兽、玄武、金牛等。旗阵后,又是由步甲兵组成的黄麾仗,并有骑兵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