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穿成荒年女县令,带家国走向繁荣 > 第902章 济民坊

第902章 济民坊(1/2)

    济民坊成立之际,便有臣子言:“若纯以施舍济之,徒耗仓廪而难持久;若任其自生自灭,又失朝廷仁政之本。”

    这句话,讲得就是人心。

    若朝廷太过纯善圣母,便会养出不少蠹虫,可若朝冷眼旁观,又对不起治下百姓。

    为此,济民坊设立之初,便已设立不少规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不养懒人”。

    朝廷可以庇佑那些无家可归之人,替他们谋一条生路,但绝对杜绝“不劳而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有时候,真的不能低估人性的恶。

    在史书上,济民坊是标准的“昙花一现”政绩工程。

    财政枯竭、腐败滋生、社会矛盾激化,无一不在讲人心,而其中,最令人心寒的一事,便是“送子入坊”。

    生下来不想养?

    没关系,送济民坊,朝廷帮忙养。

    生下来养不起?

    没关系,送济民坊,朝廷还是会帮忙养。

    生下来不是儿子?

    这好办,送济民坊,下次再努力生个儿子。

    济民坊的婴孩越来越多,财政支出也逐渐远大于收入,若只是如此,咬咬牙还能捱一捱。

    可若朝廷将婴孩养大之后,他们的父母又倒过来抢人了呢?

    什么“入坊脱户”?

    我一个老实巴交的老百姓,不懂这些。

    我只知道那是我的种,是被你们朝廷抢了去的,现在我找着了我的孩子,我就得带回去。

    带回去一个十几岁的青壮年,男子能干活,女子能嫁人。

    你朝廷不给?

    那就是丧良心,没天理。

    我一个人闹不过你们,可若我找着大部队,几十上百个人一起闹呢?你有本事将我们都杀了。

    甚至还有孩子都想跟着父母回家。

    成长路上爱意缺失,让他们无比渴求家人关爱,尽管这种爱早已充满了目的性。

    就这般,多种因素下,济民坊立得快,倒得也快,砸下去的大笔银子,全都打了水漂。

    “如此一来,这差事你还想接下吗?”余时章面露担忧。

    沈筝也叹了口气,“这已经不是我想不想接了,而是陛下压根儿没想过交给旁人。”

    她方才一直在想,济民坊倒闭的根本理由,有二。

    一是收支不平。

    特别是在粮食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更难成事。

    二是朝廷手段还不够狠。

    济世济民,不代表圣母,反而更要明确底线,不得让人触碰底线半分。

    “我再想想吧......”她道。

    慈善机构确实难以立世,可如今的大周,也不是毫无优势。

    收留那些无家可归之人,对她来说不仅是一项差事。

    是为人、为官者的社会责任。

    ......

    翌日一早,晨光微熹。

    恣意居,华铎五人围着院中石桌而坐,写字、认字、朗读。

    时至今日,她们认识的文字已经过百,自己的名字、沈筝的名字对她们来说,已经毫无书写难度,可以说是抬手即来。

    但她们却不知这种进步算不算神速。

    在余老师口中,她们是“读书认字的天才”、“沈府的栋梁”、“沈姐姐的左膀右臂”。

    可在裴老师口中,她们又成了“还行”、“还得练”、“戒骄戒躁”。

    “咱们什么时候才能帮上主子的忙啊......”佩玉将下巴搁在石桌上,叹气道:“吃主子的、喝主子的、穿主子的、住主子的、用主子的。穆清姐姐,我总有一种主子在外奔波忙活,我们在家享受美好时光的感觉。”

    就好像......岁月静好是她们的,负重前行的是主子。

    可这对吗?

    明明她们才是丫鬟。

    穆清写字的手稍顿。

    她又何尝不是如此觉得。

    可她不敢表露,也不敢懈怠,只想着努力些、再努力些,尽快能像华铎那般,能替主子办事、分忧。

    她们四个都很羡慕华铎。

    同样的不识字,可华铎力气大,会功夫,几乎日日都陪在主子身边,还能被主子手把手教导。

    “莫要急躁。”她安慰佩玉,也在安慰自己,“主子信任咱们,咱们更得早日学成,替主子分忧。并且主子说过,教咱们读书识字,并非想让咱们有一番成就,而是不识字,在外头会吃很多暗亏。”

    说到这个,华铎跟她们分享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佩玉听后嘴巴微张,“所以那几个看布告之人识字,但怕别人跟他们抢名额,所以故意撒谎骗人?”

    华铎点头,“其中一人过了选,在坝上被人认了出来,不少力工都不待见他,吃饭都不跟他一块。”

    佩玉刚想接话,院门从外打开。

    古嬷嬷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