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笑她,说焕丫多大了还要人看,人也不是第一次摆摊了。
宋母笑道:“再咋都是我闺女,我肯定担心啊。麻烦大家了。”
众人摆摆手,示意她赶紧走了。
宋母又嘱咐了焕丫两句,这才起身离开。
她一走,大家又开始说起这些日子听到的各种趣事。
焕丫不怎么开口,就支个耳朵在那儿听。
这一听,就听到了一件喜事。
一卖虎头鞋的婶子说:“我刚才来的时候看到那边搭起戏台子了,估计是要唱戏嘞。”
“唱戏?啥戏?又是去年那个什么独孤少侠?”
“不是不是。”婶子摆了摆手,“这次是个新鲜的,说是叫什么青,什么灯的,好像还是个漂亮女鬼嘞!”
焕丫耳朵一动,抬头问:“婶子说的是不是《青灯洗冤录》?”
“哦哦好像是叫这个名儿,”婶子好奇,“焕丫你也看到了?”
“没。”焕丫摇摇头,不过这书就是天成哥写了拿给严掌柜的那本。
“婶子,你在哪儿看到的?”
“就土地庙前面那块空地上,搭了个台子。我当时看到就问了一嘴,人就说是新戏,还说第一次演嘞,让咱们等下过去看。”
“嘿,咱们都是要摆摊的人,哪里有时间去看这个咯。”王大伯摆摆手,“而且前两年不是都要钱?一个人三个铜板,再凑凑都能吃碗面咯。”
婶子哎呀一声,“今天这个不要钱!说是新戏,今天免费唱给大家听的,唱三天嘞!等初四了要去听,就要收钱咯。”
“不要钱?那我得去瞅瞅。”
“我也去,哎呀他啥时候开始说了不?”
“今天听不到明天嘛!人家唱三天,三天都唱一样的你怕啥?”
“就是,哎焕丫你去不去?”
“我?”焕丫回神,笑着道:“我就不去了。”
婶子想劝,一看渐渐来人了,又赶紧回到自己的摊位上去吆喝起来。
其他几人也纷纷回到摊位上,等着客人上前。
焕丫没太注意,她听完后又走神了。
润笔契签下后,严知殊给了四两银子,当时说的多出来的就当做订金,等到后续真有说书人那些过来问了,再慢慢补。
当时她也说过,若是有说书先生或者是戏班子这些找过来,让严知殊帮着看看。
可这戏班子既然定下来了,严知殊为何没来说一声?
焕丫抿了下唇,她有点担心,自己当时的想法是不是太过天真了。
严知殊虽是书铺的掌柜,但本义上还是个商人。万一人家后续不承认……
早知道,早知道直接卖给他干拿七两银子就算了。
“哎!”
“年纪轻轻,叹什么气?”
焕丫一愣,抬头看到眼前的人时,眼睛微亮:“婶子?你也赶集啊。”
妇人笑了下,道:“是啊,老远就看到你了,快给婶子来两个锅盔,先前吃过了我就一直念叨呢。”
眼前的人正是村长郑铁山的媳妇,金桂。
“好嘞!”焕丫把那些抛到了脑后,不行她待会儿绕过去问问就是了。
麻利地给金桂婶装了两个锅盔,焕丫又送了一个:“婶子,这个是新口味,您尝尝,要是好吃这两天我都在这里卖的。”
金桂闻言,惊讶道:“你打算到镇上来摆摊了?”
焕丫抿唇,笑着点头:“这两天先看看,要是卖得出去,我就来,卖不出去就算了。”
“那肯定能卖出去的。”金桂笑着,又给了她十个铜板。
焕丫接过后就放到了钱匣里,点点头:“嗯!谢婶子吉言!”
“客气啥。”金桂又跟她说了两句,瞧着人越来越多,也就不站在摊子前叨扰,先走了。
许是金桂婶一来就买了两个,给焕丫开了张,接下来焕丫的生意一直还不错。
没多久,宋母也回来了,她并没买到拐杖。
“那老头也是好玩,说大过年的卖拐杖不吉利,不过他也答应了明儿给我们带来,让我们到这儿来拿。”
“那挺好嘞。”焕丫又问了下价钱,一百多文,不算太贵。
“老板来两个锅盔!”
“来了。”
焕丫刚准备装,那人就一脸奇怪道:“哎不对啊,先前不是你卖啊,老板你家换人了?”
焕丫一顿,抬眸看向对方。
并不是她见过的,估计是在桂英家那边买的了。
她扬起笑容:“不是,我之前都是在乡场上摆,今天是头一次到镇上,大哥之前吃的不是我家的吧?”
“哦,你不是在那边摆摊的那个啊?”男人一听笑了,“那你家这个也是五文一个?”
焕丫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