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明:双崇祯对比,朱元璋看哭了 > 第510章 湘水君民情

第510章 湘水君民情(2/3)

:“这赶秋节,定能展现出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

    【孙传庭则留意着周围村民的神情,见大家都洋溢着喜悦,心中也跟着放松了几分。】

    【朱由检对老者说:“老丈,我们可否留下来一同参加这赶秋节?”】

    【老者笑道:“当然可以,客官们能来,那是给我们村子添彩咯。”】

    【于是,朱由检等人便在村里住了下来。这几日,他们帮着村民们一起准备赶秋节的事宜。朱由检跟着一位年轻的后生学习编竹篓,准备用来装节日的祭品。】

    【朱由检一边笨拙地编着,一边问道:“后生,你们平时都靠编竹篓为生吗?”】

    【后生憨厚地笑着:“客官,编竹篓只是我们的手艺之一。农忙时就种地,闲下来就编些竹篓、竹篮啥的,拿去集市上卖,也能补贴家用。”】

    【朱由检又问:“那这收成可好?卖这些手工物件,能挣多少钱?”】

    【后生挠挠头说:“收成嘛,看老天爷的意思。这手工物件,挣不了太多钱,但好歹能贴补点。要是能多卖点,日子就能好过些。”】

    【洪承畴在一旁帮忙搬运东西,听到这话,说道:“或许可以想些办法,扩大销路,让你们的收入更多些。”】

    【后生眼睛一亮:“真的吗?大人,您有啥好法子?我们也想多挣点钱,让家里人过得好点。”】

    【杨嗣昌走过来,说道:“可以试着和城里的商铺合作,或者跟着商队把东西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后生连连点头:“这主意好,我们咋就没想到呢。”】

    【孙传庭在不远处帮忙搭建秋千架,喊道:“不过,要注意保证东西的质量,这样才能长久。”】

    【随着赶秋节的临近,村子里的气氛愈发热闹。节日当天,四面八方的村民都赶来参加。场上,芦笙悠扬,苗歌婉转,姑娘们身着绚丽的服饰,小伙子们精神抖擞。】

    【朱由检等人也融入其中,感受着节日的欢乐氛围。朱由检看到一位姑娘在吹芦笙,忍不住夸赞:“姑娘,你这芦笙吹得真好,这曲子可有啥讲究?”】

    【姑娘羞涩地笑了笑:“客官,这曲子是我们表达喜悦和祝福的,在赶秋节吹,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大家都平平安安。”】

    【朱由检点头称赞:“这寓意甚好。不知姑娘可愿意教我吹上几句?”】

    【姑娘大方地递过芦笙:“客官若是想学,我便教您。”】

    【朱由检试着吹了几下,虽不成曲调,但也引得周围人哈哈大笑,气氛愈发欢快。】

    【这时,那边打秋千的活动开始了。只见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身手敏捷地爬上秋千,越荡越高,引得众人阵阵喝彩。】

    【朱由检兴奋地对洪承畴说:“洪爱卿,你瞧这小伙子,身手不凡呐!”】

    【洪承畴笑着回应:“是啊,陛下,这活动不仅有趣,还能看出村民们的活力与勇气。”】

    【杨嗣昌在一旁说:“陛下,这赶秋节不仅是娱乐,更是凝聚村民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孙传庭则在人群中警惕地留意着四周,确保朱由检的安全,同时也被这热闹的氛围所感染。】

    【活动进行到一半,突然天空飘起了细雨。但村民们热情不减,纷纷拿出蓑衣斗笠,继续庆祝。】

    【一位老大娘看到朱由检等人没有雨具,赶忙过来,递上几件蓑衣:“客官们,快披上,可别淋着雨咯。”】

    【朱由检感激地接过:“大娘,谢谢您。您这蓑衣编得可真结实。”】

    【大娘笑道:“客官过奖咯,这蓑衣啊,都是自家编的,我们这儿雨水多,离不了这物件。”】

    【朱由检与大娘聊了起来:“大娘,您在这村子住了多少年啦?”】

    【大娘感慨地说:“我呀,从出生就在这儿,都几十年咯。看着村子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长大,这赶秋节也过了一回又一回。”】

    【朱由检又问:“那这些年,村子有啥变化没?”】

    【大娘笑着说:“变化可大咯。以前日子苦,现在啊,虽说还是靠种地为生,但日子比以前好多啦。就是有时候收成不好,或者东西卖不出去,心里还是发愁。”】

    【朱由检听后,心中暗暗记下。】

    【雨停后,太阳重新露出笑脸。赶秋节在欢乐的氛围中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傍晚。】

    【夜晚,村民们燃起篝火,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食。朱由检看着这和谐美好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

    【他对身边的洪承畴等人说:“此次湖南之行,看到百姓们如此热情,生活虽有不易但充满希望,朕深感欣慰。我们推行革新,就是要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洪承畴说道:“陛下,百姓质朴善良,若能多为他们谋福祉,他们定会拥护陛下,支持革新。”】

    【杨嗣昌也说道:“是啊,陛下,从今日所见,可知民间蕴含着无尽的活力与智慧,我们应好好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