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仔细抚摸着磨砂瓶身,又用指甲轻刮彩绘处,点头道:“甚好。但这透明漆气味刺鼻,婴孩闻多了恐伤身体,继续改良。苏青女医正何在?”】
【苏青从人群中走出:“陛下,可用天然蜂蜡替代部分漆料,既能固色,又有淡淡清香。”】
【“就按此方案推行。”朱由检扫视众人,“记住,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孩童安危,容不得半点疏忽。”】
【与此同时,北方边境传来异样消息。】
【“陛下,瓦剌人用马匹、皮毛换安儿瓶,还特意索要说明书。”锦衣卫指挥使递上密报,“更奇怪的是,他们开始模仿制作,却总不得要领。”】
【朱由检轻笑一声:“传朕口谕:派工部技师去瓦剌传授基础工艺,但核心配方与关键技术,一概不许外传。再备上百套安儿瓶,朕要作为国礼,送给周边邦国。”】
【数月后,一场突发危机考验着这场革新。】
【应天府爆发痢疾,不少使用安儿瓶的婴孩染病。谣言四起,有人说是安儿瓶不洁所致,甚至有人当街焚烧奶瓶。】
【朱由检连夜召见苏青与太医院众人:“必须立刻查明病因!”苏青带着医官走访病患家庭,发现一个共同点——“陛下,这些家庭都习惯用井水直接冲洗奶瓶,未做彻底蒸煮消毒。”】
【朱由检当即下令:“制作通俗易懂的《育婴消毒图册》,图文并茂教百姓如何正确清洁安儿瓶。各地官府开设‘育婴讲堂’,让稳婆、乳母传授经验。再从国库拨银,给每个州县添置公共蒸煮消毒器具。”】
【在这场风波中,一位普通农妇改变了安儿瓶的命运。】
【山东农妇张氏托人给皇宫送来封信和一个布包。朱由检展开信,只见上面歪歪扭扭写着:“陛下,俺给娃喂奶时,安儿瓶总滚到地上。俺用旧棉衣缝了个套子,再也不怕摔了。”布包里,一个绣着小花的棉布套,将奶瓶裹得严严实实。】
【“立即传张氏入宫!”朱由检眼中闪烁着惊喜。】
【张氏局促地站在金銮殿上,结结巴巴道:“陛下,俺没啥本事,就是想着能帮点忙……”】
【“你这法子妙极了!”朱由检笑道,“传旨:封张氏为‘育婴女官’,专司安儿瓶周边改良。再号召天下百姓发挥才智,若有实用创新,重重有赏!”】
【自此,安儿瓶的改良进入新阶段。】
【有人发明了带刻度的奶瓶,方便掌握喂食量;有人设计出可拆分的奶嘴,更换更便捷;还有人用竹子和藤条编织出便携的奶瓶篮。朱由检亲自查看每一项创新,择优推广。】
【当又一个春天来临,大明各地的育婴堂、百姓家中,安儿瓶成了守护孩童的必备之物。而在皇宫中,朱由检看着五皇子抱着绘有祥龙的安儿瓶甜甜入睡,轻声对周皇后道:“朕愿做这天下孩童的‘奶瓶匠’,护他们平安长大。”】
【远处,市井间孩童的嬉笑与妇人的歌谣随风传来,诉说着这场由帝王发起的革新,如何温暖了万千家庭,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抹温柔而坚定的印记。】
【当安儿瓶的风潮席卷大明全境,一场悄无声息的技术博弈在朝堂暗处展开。】
【工部侍郎王大人捧着西洋传教士进贡的玻璃奶瓶,琉璃质地通透如水晶,刻度精准到分毫。“陛下,此瓶工艺远超我们现有水准,臣请准许与洋人合作。”他话音未落,礼部尚书霍然出列:“万万不可!洋人狼子野心,若让他们掌握核心,日后必成大患!”】
朱由检指尖叩击龙椅扶手,目光扫过争论不休的群臣:“传汤若望进宫。朕倒要看看,这西洋技艺究竟几斤几两。”
【次日,养心殿内,汤若望将玻璃熔炉图纸缓缓展开。】
“陛下,只需改良窑炉火候控制,再加入硝石提纯原料……”传教士话未说完,朱由检突然打断:“你可知安儿瓶彩绘为何经久不褪?”不等对方回答,他命人取来《漆艺改良手记》:“朕的子民已找到蜂蜡固色之法,比你们的铅釉更安全。”
汤若望抚着胸前十字架,瞳孔微缩:“原来如此。不过,我们的机械吹制技术,能让产量提升十倍。”
“产量之事,自有对策。”朱由检召来张氏,后者展开新型模具设计图:“陛下,用陶土制模批量浇筑橡胶,速度不比机械慢!”殿内群臣望着农妇手中的草图,一时鸦雀无声。
【革新的触角悄然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应天府码头,漕运使对着新式橡胶货囊愁眉苦脸:“沈明轩大人,这货囊虽防水耐用,可装满货物后收口太麻烦!”刚调任工部的沈明轩尚未答话,一旁围观的码头苦力突然开口:“俺们捆麻袋用的活结,套在这上面行不行?”
三日后,带快速锁扣的橡胶货囊试水成功。沈明轩拍着苦力肩膀大笑:“走!带你去见陛下,这巧思该重重有赏!”】
【与此同时,草原部落的使团带来意外难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