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试!”朱由检裹着狐裘突然现身,睫毛上凝着白霜,“管道加密封胶,火盆加散热片,吴师傅……你的陶盆也该与时俱进!”】
【转机来自卖烧饼的刘大娘。“我烤饼的炉子,用泥糊成双层,中间隔空,保温又省柴。”她搓着冻红的手,“取暖的家什能不能也这么弄?”】
【龙华民眼睛一亮:“双层结构!在陶盆外再加一层,中间填充隔热的石棉!”】
【阿铁抡起铁锤:“我打个可折叠的铁架,架在火盆上烤衣服,一物两用!”】
【改良后的“双层暖陶盆”横空出世。内层烧炭,外层隔绝热量,顶部的铁架可烘干衣物;龙华民设计的“地龙循环炉”通过地下陶管输送热气,整间屋子暖如春日。】
【“真的不呛人了!”张老汉目瞪口呆地摸着温热的陶盆,“往年这时,我咳得整夜睡不着!”】
【但新问题如潮水般涌来。】
【“这铁架烤衣服是方便,可太占地方!”小户人家的李氏抱怨,“我们屋子巴掌大,哪搁得下?”】
【富商家的管家撇着嘴:“暖陶盆倒是实用,可灰头土脸的,与我家的檀木家具格格不入!”】
【匠人们再度各显神通。阿铁打造出“壁挂式暖衣架”,不用时可折叠贴墙;吴土根联合景德镇画师,在陶盆上绘出雪景寒梅;龙华民则将循环炉缩小,制成“便携暖脚箱”,塞进棉被里暖足正合适。】
【这场取暖革新迅速燎原。】
【“客官,试试新出的‘暖手宝’!”杂货店老板举起陶制小罐,“装炭火能暖手,放被窝里整夜不凉!”】
【边塞军营中,士兵们围着新砌的“防风火塘”欢呼,再也不用抱着石块取暖;江南水乡,船家用竹筒改造出“水上暖炉”,在寒风中摇橹也不冻手。】
【更意外的是,取暖革新催生了新行当。】
【“通烟道嘞!疏通地龙管道,保您屋子暖烘烘!”少年挎着工具包走街串巷,“顺带修补漏风的窗纸,两文钱全搞定!”】
【茶楼里,书生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究竟是陶盆恒温好,还是铁皮炉升温快?”“依我看,该发明个能自动添炭的炉子!”】
大明“寒夜暖阳”续章:暖意背后的千层浪
【暖冬器具的火爆,让炭薪价格一月三涨。西山炭窑主王富财拄着雕花拐杖,望着堆积如山的订单仰天大笑:“往年冬日卖炭难,今年炭块赛金砖!”可半月后,他却对着空荡荡的矿洞慌了神——优质煤矸石几近枯竭,周边山林的柴木也被砍伐殆尽。】
【消息传到暖冬监,工坊内瞬间炸锅。】
【“王富财囤炭居奇,哄抬物价!”铁匠阿铁挥着铁锤,“我家那口子去买炭,差点被人挤破头!”】
【西洋传教士龙华民转动地球仪,突然惊呼:“在欧洲,我们用泥炭晒干作燃料,或许可行?”】
【老陶匠吴土根却摇头:“泥炭烧起来烟大灰多,熏黑屋子不说,呛得人咳嗽!”】
【正当众人争执不下,老猎户李大山背着麻袋闯入:“俺在山里打猎,发现松脂木疙瘩耐烧,烟还小!”他掏出一块金黄的松脂木,“就是不好劈,得费些力气。”】
【年轻匠工灵机一动:“把松脂木磨成粉,掺上黏土压成饼,是不是能当‘人造炭’?”】
【试验场里,新制的“松脂炭饼”燃烧时噼啪作响,火光却比寻常木炭明亮。但问题接踵而至——炭饼黏性太强,堵塞火盆镂空;燃烧后残留的松香过于浓烈,熏得人睁不开眼。】
【“加些稻壳!”卖烧饼的刘大娘又来支招,“既能增加透气性,还能中和气味!”】
【改良后的炭饼投入市场,百姓争相抢购。可没过几日,城东张二婶举着开裂的陶盆找上门:“这炭饼烧起来太旺,把俺家火盆底都烧穿了!”】
【暖冬监紧急召集会议。】
【“得给火盆加个‘隔热底’!”阿铁用铁皮打造出可替换的托盘,“烧穿了直接换,方便得很!”】
【龙华民则设计出“风门调节器”:“在火盆侧边开个小孔,用铜片调节进风量,想旺就旺,想省就省!”】
【与此同时,一场“节能取暖大赛”在民间悄然兴起。】
【私塾先生用废弃竹筒制作“串联暖管”,将书房的小火炉与隔壁卧室相连,暖气共享;农家妇女把碎布缝成“保暖帘”,挂在门口挡风;更有甚者,将废弃陶瓮埋入炕底,填入炭灰,制成“长效暖炕”,三日不用添柴。】
【但繁荣背后,隐患暗生。】
【“大人!城西刘老汉家着火了!”衙役气喘吁吁禀报,“说是地龙循环炉的管道过热,引燃了木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暖冬监立即出台新规:所有取暖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