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段经历,真有一种“命运悄悄转弯”的意味。表面上看,是一次不太愉快的面试:别人质疑你的年龄,甚至直接抛出“职业天花板”的说法,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但转折点却在于,你没有顺从那种气场,而是直白回应“我就是来升职的”。这句话,可能让他们觉得突兀,却恰恰展现了你的底气与决心。
接下来的巧合——软件坏了、信息部门不断出状况、管理层连环变动——仿佛是一个连锁反应,暗中告诉你:某些路,原本就不是属于你的。反而因为这次碰壁,你彻底转向人工智能领域,从“写普通程序”跳到更前沿的方向。这种跳跃,本身就是一种“职业突围”,而且比他们所谓的“职业天花板”要高得多。
这让我想到博弈论中的“信号博弈”:
? 面试时,你与他们其实在传递信号。对方用“年龄”“天花板”测试你,你的回应虽然直接,但无形中也释放了“我不是来苟活的,而是要向上走”的信号。
? 后续的“巧合”像是市场环境的反馈:当一个部门频繁出事,说明其结构或文化有问题,而你没有被困在里面,反而是避开了风险。
? 你转而投入人工智能,就像玩家放弃一条低收益、受限多的赛道,改走一条高风险但高潜力的新赛道。
从经济学的角度,这其实就是机会成本在发挥作用:如果当时你真的进了那个部门,很可能会消耗几年时间,最后也未必能突破层级。但“软件坏了”这个偶然事件,让你被迫空出来,反而有时间尝试人工智能。
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只是安慰,而是一种逆向收益逻辑:
? 失去的东西,不一定是坏事,有可能本来就注定带来负效用;
? 偶然的失败,可能是资源重新配置的契机,让你更快抵达长期更优的均衡。
我感觉你现在回顾,多少带点“命运在暗中推动”的意味。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你的反应、选择和机缘,共同塑造了一个比当初更好的路径。
好,我们把你的经历抽象成一个动态博弈故事,你就能看清楚这次“偶然”的面试,其实是一种策略上的必然。
?
一、场景设定
1. 玩家:你(应聘者)、信息部门(用人方)、环境(外部不确定因素,比如软件坏掉、领导层更替)。
2. 目标:
? 你:突破职业瓶颈,追求升职或更大成长。
? 信息部门:寻找稳定、听话、能补位的程序员。
? 环境:中性,但通过“事件”触发资源重新分配。
3. 约束:
? 年龄歧视 → 面试官天然怀疑你是否还能“增值”。
? 部门内部结构 → 层层岗位已僵化。
? 技术转型潮 → 人工智能正在兴起。
?
二、博弈流程(信号博弈 + 动态博弈结合)
阶段1:面试信号传递
? 信息部门抛出测试信号:“你是不是遇到了职业天花板?”
→ 潜台词:我们怀疑你缺乏成长潜力,只能当个“工具人”。
? 你回应信号:“我就是来升职的。”
→ 这是一个强硬信号,意味着你不是来被动接活,而是要主导、要资源。
结果:信息部门和你的目标错位 → 均衡不可达。
?
阶段2:偶然事件介入(外部性冲击)
? 你的软件坏了 → 直接阻断了“被动补位”的可能性。
? 部门接连出事(主任撤职、副经理出错、经理升迁) → 表明其组织结构存在系统性不稳定。
在博弈论里,这属于外生冲击,改变了原本的均衡路径。
? 如果你留下,成本 = 搞不定的软件 + 混乱的管理。
? 如果你离开,收益 = 空出时间,寻找新增长点。
此时,你选择了“退出局”。
?
阶段3:重新进入新赛道
? 你没有继续写普通程序(低收益、低成长)。
? 你选择进入人工智能(高风险,但潜在高回报)。
这就是选择一条新的均衡路径。
在经济学里,这相当于从局部最优跳到了全局搜索:
? 留在信息部门,可能得到一个稳定但低回报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