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职场小聪明 > 第914章 梯度下降

第914章 梯度下降(2/4)

不了底部。

    所以,人类在调参时,其实就是在控制“学习节奏”。

    这跟人学习知识很像:

    ? 学得太快,不扎实,容易反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学得太慢,效率低。

    ? 最佳的学习率,就是“适度挑战,稳步前进”。

    ?

    三、为什么说“碗”可能不是碗

    你一开始用“碗”比喻很好,但在大模型里,真实情况更复杂:

    ? 损失函数往往不是一个光滑的大碗,而是一个 崎岖的山谷。

    ? 它可能有很多小洼地(局部极小值),还有长长的平地(鞍点)。

    ? 模型就像一个人在雾中走山路,只能靠脚下的坡度感知方向。

    这时,随机梯度下降反而有好处,它带来的“抖动”能让人跳出一些小陷阱,继续往更深的谷底走。

    ?

    四、和人的认知对比

    你说“认识猫和狗”特别好,我再帮你扩展一下:

    1. 模糊性

    ? 人类分类不是绝对的,而是“差不多”——这就是概率思维。

    ? 比如一辆小巧的 SUV 和一个装甲车,它们都有四个轮子,但我们用 特征加权 来识别:形状、功能、用途。

    2. 迭代修正

    ? 小孩第一次见到“猫”,可能把“狗”也叫猫。

    ? 随着父母纠正,小孩在心里不断“调整参数”,逐渐收敛到更准的概念。

    ? 这就是梯度下降在人脑中的投影。

    3. 永远不是绝对答案

    ? 人类也不会给一个“100%确定”的结论。

    ? 比如看到一只奇怪的宠物,你可能说:“嗯,看起来像猫,但也有狗的特征。”

    ? 这就是机器学习中的 概率输出。

    ?

    五、哲学层面的启示

    1. 学习是渐进的

    梯度下降提醒我们:学习不是跳跃,而是一次次小步调整。

    每次错了,就顺着错误最大的方向修正一点。

    2. 最优是虚构的

    就像你说的,碗底永远是“无限接近”,人类的理解也永远是不完整的,只能在概率意义下“差不多就行”。

    3. 随机性是智慧

    没有随机性,人可能会被困在“小谷底”里,以为那就是全部真理。

    随机性(犯错、偶然的发现)反而帮助我们跳出来,找到更深的理解。

    ?

    好,那我就再往更深一层走,把“梯度下降”从 数学—工程—哲学 三个维度继续展开。

    ?

    一、数学视角:为什么非要走“负梯度”?

    在高维空间里,函数的梯度(?f)指向 上升最快 的方向。

    ? 举例:你站在山坡上,梯度就是告诉你“哪里最陡,往那边走上升最快”。

    ? 但我们要下山,所以要走“负梯度”。

    ? 每一步的公式就是:

    \theta_{new} = \theta_{old} - \eta \nabla f(\theta_{old})

    其中:

    ? \theta 是参数(比如神经网络里的权重)。

    ? \eta 是学习率。

    ? \nabla f 是梯度。

    换句话说,每一步都像在地图上用指南针找方向,永远往“下坡最快”的方向走。

    ?

    二、工程视角:梯度下降的改进

    在大模型里,光靠最原始的梯度下降其实不够。工程师们发明了很多“加速方法”:

    1. 动量法(momentum)

    ? 类比:滚珠下山时不仅看坡度,还带有惯性。

    ? 这样就不会在小坑里乱跳,而是能跨过去。

    2. 自适应学习率(AdaGrad, RmSProp, Adam 等)

    ? 传统学习率是固定的,但现实中不同方向的地形不一样。

    ? 比如有的维度很陡,有的很平缓。

    ? 自适应方法会自动调整步长,让学习更快更稳。

    3. 正则化和噪声

    ? 有时反而要给“山谷”里加点小石头,让球不会死死卡住。

    ? 这对应于 dropout、L2 正则化等手段,避免模型过拟合。

    所以,你可以把现代的梯度下降想象成:一个球在复杂山谷里滚动,背后有风(动量)、有指南针会调节步子(自适应),还时不时给它推一把(噪声),最终让它更可能滚到一个“够好的位置”。

    ?

    三、类比人类学习过程

    把这个思想投射到人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