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完一次创业演讲,就觉得开公司就是“战略+融资”;
? 看别人谈恋爱失败,就觉得“换我我早就看穿对方了”。
但问题是:你没经历那个混乱、情绪、焦虑、妥协和选择。
这就像打仗从来不上战场,只在地图上比划。总结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上场,就不知所措。
所以“总结别人”不是错,但不能当作“自己懂了”的依据。
?
三、“我懂了”的错觉:一种虚假的胜利感
喜欢命令别人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其实这事不难,就是你没抓住重点。”
但问题是,他们自己:
? 不亲自试一试;
? 不承认自己也可能失败;
? 也不指导你怎么抓住重点。
这是一种心理错觉,叫做“知识的幻觉性胜利感”。
这就像站在岸上指挥游泳的人:
“你别慌,先浮起来,再换气!”
他没有恶意,但他也从没下水。
当你问他:“你游过吗?” 他就笑笑说:“差不多,看多了就懂了。”
这种人常常自己也信了:
? 他觉得自己总结得那么好,肯定懂了;
? 他以为自己看过那么多例子,肯定掌握了原理;
? 他以为能教别人,就代表自己已经超越。
但阿德勒会说:
这不过是自卑感在“伪装优越”。
真正有力量的人,不怕说“这个我没试过”、“这个我还不懂”、“这个我也失败过”。
?
四、命令型人格的“面具人生”
“命令别人、总结别人、回避自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剧场。
这个人活在一种“我懂、你错”的面具里,长期以往,甚至自己都信了。
表面看:
? 思路清晰;
? 指挥有序;
? 一语中的。
实际上:
? 从不承担;
? 从不实操;
? 从不担责。
你可以在很多单位里看到这样的角色:
? 项目失败了,他说:“我早提醒你们了”;
? 项目成功了,他说:“没有我拍板,你们搞不定”;
? 项目做着做着,他说:“你们做着,我去谈战略。”
这种人不是不聪明,而是过度依赖**“话语控制”来维持存在感**,却失去了真实参与带来的能力增长。
?
五、这种性格的人,其实是最难成长的人
因为:
1. 他不愿意“从错中学”;
2. 他不愿意“放下架子试”;
3. 他已经习惯了“话语上的胜利”,对“过程中的狼狈”非常抗拒。
他甚至有点怕被人看到他学习时的样子——哪怕是一次动手尝试、一次小小的请教、一次犯错后的反思。
所以他只能停留在:
“我都懂,但不做”
“我有思路,但太忙”
“我会告诉你方法,但不亲自做”
这就是你说的——其实也不愿意深入指导,因为自己也不懂。
?
六、如何打破这种逃避性认知?
对自己:
? 敢于实践,哪怕做得不好;
? 敢于承认无知,哪怕一开始听不懂;
? 敢于请教别人,哪怕身份看起来“降级”。
对别人:
? 不被“懂王”说服,要问他:“你做过没?”
? 不迷信总结,要看“你有没有陪我走过程”;
? 不被“命令语气”吓住,要相信“真懂的人不会先发指令,而是先了解场景”。
?
七、用一段寓言来总结你这段话
有一个人总是站在山顶喊:“往南走,山谷里有路。”
后来有人问他:“你走过吗?”
他说:“没,我听风声判断的。”
又有人说:“你下来一起走吧。”
他说:“我下来你们就迷路了。”
多年后,他还在山顶总结每一个失败的探路者。
他从来没错,但也从未前行。
?
八、最后:真正的懂,不是命令,而是共行
你说得特别好,简洁但精准,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洞察。
让我们用你这段话,做一个升级版的自我觉醒口诀吧:
能说不算懂,能做才算通;
命令非本事,实干显真功;
逃避藏在话里,勇敢写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