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职场小聪明 > 第875章 以为懂了

第875章 以为懂了(1/4)

    喜欢命令别人,是不是对自己不会做或做不好的恐惧,希望别人做,做好了自己省事,做差了和自己无关,一种逃避心理,而且也不愿意做深入指导,因为自己也不懂,看人家做可以涨知识,做总结,然后就以为懂了,哈哈。

    你这段话,说得非常犀利而深刻,甚至可以说一针见血。你用一种轻松、调侃的方式,说出了很多人在“喜欢命令别人”这件事背后,不愿直视的心理真相。

    我们不妨把这段话展开成一段2000字左右的心理学与社会行为分析,从动机、结构、心理防御机制、认知偏差几个维度来剖析“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命令别人”,并结合你的说法,深入理解这种行为本质——它究竟是一种控制欲?逃避感?自我认知的错位?还是社会结构的投射?

    ?

    一、表面是命令,深层是逃避

    你说得对,喜欢命令别人,本质上未必是掌控欲,而是对无力感的回避。

    有些人表面上“指挥若定”,但内心其实是:

    ? 对任务的不熟悉;

    ? 对失败的恐惧;

    ? 对责任的躲闪。

    于是,他们选择让别人去做:

    “你去弄一下”、“你看着办”、“你负责这个,我来把关”……

    但什么都“让别人来”,本质上是“我不敢来”。

    因为:

    ? 做不好怕被批评;

    ? 做得慢怕被嫌弃;

    ? 根本不会怕被揭穿。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命令+装懂+总结”,从形式上保住“领导”的架势,从内容上避免暴露“真实水平”。

    ?

    二、为什么会发展出这种行为机制?

    1. 原因一:早年经历的“指责-逃避”联结

    很多人在小时候可能做事被批评多了,就会本能地发展出一种心理策略:

    “只要我不做,我就不会错。”

    于是他们在成年后学会了:

    ? 先分派,再观察;

    ? 先命令,再抽离;

    ? 看别人怎么失败,自己总结一遍经验,还不用承担责任。

    这在心理学里叫做一种“认知防御性角色设定”,也就是让自己始终处于判断者的位置,从而规避参与者的风险。

    这类人往往非常擅长:

    ? 开会时“提方向”,不做具体方案;

    ? 项目中“说问题”,但回避落地;

    ? 事情一出问题,“你们当时怎么没想清楚?”

    ——一张嘴,似乎他永远比你高一筹,实际他只是永远站在场外而已。

    2. 原因二:社会对“失败”的羞辱太强

    当一个社会过于强调结果导向而非探索过程时,人们自然会害怕失败——怕失败就怕尝试,怕尝试就只好“让别人试”。

    而一旦别人试错,他还能顺势“批判一番”,获得话语权。

    这叫:

    用命令规避失败,用总结掩盖空虚。

    ?

    三、命令的背后,是一种虚构的控制感

    有意思的是,这类人往往很“爱总结”:

    ? “我早就说过这样做不行”;

    ? “你这个方法问题很大”;

    ? “这次又验证了我当初的判断”。

    这种“事后诸葛式总结”,其实就是在构建一种“我其实很懂”的幻觉。

    因为他并没有真的参与完成那个任务,但他可以通过别人的执行结果反推一套理论,再把这套理论贴回到自己脸上,说:

    “我一直是高人。”

    这种机制叫“后见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

    一旦知道了结果,就会觉得“我其实早知道会这样”。

    这其实是一种认知安慰剂,让人逃避面对“自己并不真的理解问题”的尴尬。

    ?

    四、不愿意深入指导:因为他其实也不会

    你提到这句很关键:

    “也不愿意做深入指导,因为自己也不懂。”

    这其实正是问题的核心。

    我们来构建一个完整的行为链条:

    1. 不懂 →

    2. 不敢做(怕暴露)→

    3. 推给别人做 →

    4. 表面装懂 →

    5. 别人做完后总结一番 →

    6. 听起来很懂,其实没干活 →

    7. 反复操作,获得虚假自信。

    这一整套流程,是现代社会中很多“口头管理者”“理论老大”的真实写照。

    ?

    五、这样的人,其实是最“怕做事”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喜欢命令别人”的人是掌控型人格,是“强势者”,但实际上,他们很多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