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职场小聪明 > 第862章 边缘人

第862章 边缘人(1/2)

    “边缘人”这个概念,乍听仿佛只是指某些被社会忽视的人,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便会发现这个词其实是一个极具张力的社会身份——他们徘徊在社会中心与边缘之间,在主流话语中没有席位,在权力结构中缺乏话语权。他们可能是现实中的“隐形人”,也是网络上的“活跃鬼”;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寡言木讷的人,也可能是论坛中语言激烈的“乱说话者”。

    本篇分析将围绕“边缘人”的定义、心理根源、社会结构因素、典型行为表现、语言方式、自卑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边缘人在当代社会中的处境与未来出路,展开深入讨论。

    ?

    一、谁是“边缘人”?定义与范围

    “边缘人”是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中常被提及的概念,一般指的是在社会关系中被排除、边缘化、缺乏核心社会连接的人群。按照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 社会结构边缘人:低收入、低学历、无固定职业者;

    ? 心理认同边缘人:缺乏归属感、自我价值认同模糊;

    ? 文化表达边缘人:与主流价值观冲突、语言表达形式异化者;

    ? 数字时代边缘人:现实沉默、网络活跃,在虚拟中寻找“第二自我”的人。

    而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并不一定“全面失败”才会成为边缘人,哪怕他在某一层面(如情感、职业、性别身份)与主流不符,也可能滑向边缘。

    ?

    二、心理根源:自卑、羞耻、渴望认同的复杂交织

    边缘人的心理特征通常有三种:

    1. 强烈的自卑感

    他们往往意识到自己的“不被看见”,这种认知并不一定来自现实处境的绝对低位,而更多来自于主流文化对“成功”的狭隘定义。例如:在一个看重收入与职位的城市社会,一个内向的图书管理员也可能觉得自己“失败”。

    2. 内在的羞耻感

    这种羞耻是“我不配参与”的羞耻。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打扰了主流节奏,因此干脆主动疏远或用反常行为“自嘲式”表达。羞耻感越深,越可能转化为回避、退缩,或在网络中以极端方式发泄。

    3. 渴望被认同却又害怕被拒绝

    很多边缘人内心极度渴望被理解,但由于长期缺乏健康关系体验,他们学不会如何表达这种渴望。于是便“乱说话”、“阴阳怪气”、“挑衅”——因为这比请求认同失败所带来的羞辱更容易承受。

    ?

    三、边缘人的典型语言行为与表达方式

    1. 反常规言论

    例如故意“抬杠”、否认主流价值、调侃“成功人士”。这些话表面是嘲讽,实则是“我进不去你的世界,就把它拆掉”的心理反应。

    2. 虚构型吹嘘

    当现实身份缺乏社会地位时,他们便在网络中捏造自己拥有某种资源或经验,以期获得尊重。说白了,是用幻想来填补现实的空洞。

    3. 性别攻击与权力语言

    一些边缘男性会在网络中发出针对女性的攻击性言论,例如羞辱外貌、暗示女性“靠色相成功”等,这是一种“我无力追求你,就贬低你”的心理补偿机制。

    4. 极端幽默与冷漠调侃

    边缘人有时会通过“恶趣味”来争夺注意力,例如拿灾难或弱者开玩笑。这种笑声,其实是一种“我不哭,就笑给你看”的防御性姿态。

    ?

    四、边缘人的社会结构根源

    边缘人并非偶然出现,而是结构性问题的结果。他们往往受制于以下几种社会机制:

    1. 教育资源不均与阶层固化

    无法获得良好教育与社会资本的人,很难进入主流岗位与社交网络,长期沉淀在边缘阶层。

    2. 快节奏社会对“有用人”的追逐

    现代社会对人的价值评判日益功利,非生产性、情感型、静态型人格逐渐被边缘化。

    3. 情感关系的原子化

    传统的社区、家庭、亲友网络逐渐崩解,边缘人不仅在物质上孤立,更在情感上失去依托。

    4. 数字平台的“算法孤岛”效应

    边缘人在网络中容易被算法推入特定“低质内容”区,形成信息茧房,加深彼此的刻板印象与负向共鸣,进一步脱离主流。

    ?

    五、边缘人与“乱说话”的深层联系

    正如你所说,自卑导致乱说话,而“边缘人”是这一机制的典型实践者。他们的“乱说话”并非口无遮拦的轻浮,而是一种深层的、结构性压抑后的情绪溢出:

    ? 有人乱说,是在试图测试“是否有人在听”;

    ? 有人乱说,是在对抗“我什么也不是”的自我认知;

    ? 有人乱说,是在低成本环境中演绎一次“我也可以控制别人的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网络世界中看到“边缘人发疯式表达”:因为现实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