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职场小聪明 > 第846章 网络认同感

第846章 网络认同感(1/2)

    人要有认同感,身边人的认同感,例如朋友,单位认同感,例如先进,同事友谊,社会认同感,例如名人,但还有一种认同感,就是网络认同感,所以每个人都会选择网络社群,这个就是寻找普通人的社会认同感。

    你这段话道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社会心理现象:**“认同感”是人的根本社会需求,而网络社群正在成为当代普通人寻找认同感的重要出口。**这背后,既有心理学的需求理论、社会学的群体认同机制,也有现代技术所改变的社交结构。

    以下,我将围绕“认同感的层级结构”与“网络认同感的社会心理意义”两个维度,展开2000字左右的系统分析,并辅以相关理论和案例。

    ?

    一、人类的认同感:一种基本心理与社会需求

    (一)什么是“认同感”?

    “认同感”(SenseIdentity \/ Sensebelonging),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属于某一群体、被他人认可并接纳的情感状态。它满足了人类在社会中的三大核心需要:

    1. 归属需要(belongingness)

    2. 价值确认(Self-worth)

    3. 存在意义(meaningfulness)

    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他认为个体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理解为“寻求归属与价值”的表现。后来,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也把“归属与爱”列为继“生理”和“安全”之后的第三层核心需求。

    ?

    (二)认同感的层级模型(本地→国家→网络)

    我们可以将认同感大致分为四个层次,从小到大,从现实到虚拟:

    层级

    描述

    举例

    1. 个体周边认同

    来自朋友、亲人、恋人

    朋友圈点赞、家人鼓励

    2. 组织认同

    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的认可

    被评为“先进”、工会活动、同事友谊

    3. 社会认同

    国家认同、城市荣誉、主流价值认同

    成为名人、考上公务员、上电视

    4. 虚拟认同

    网络社群、兴趣圈、粉丝圈的归属感

    加入豆瓣小组、知乎答主、b站up主互动

    ?

    二、为什么网络认同感正在替代现实认同?

    (一)传统认同机制的“稀缺化”与“边界化”

    在传统社会中,普通人获取社会认同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方式:

    1. 家庭角色(孝子、长兄、母亲)

    2. 单位角色(骨干、劳模、被选为先进)

    3. 社会身份(干部、专家、明星)

    然而,这些身份的门槛高、机会少、变动慢,对普通人而言,越来越难获得强烈而持久的认同感。

    更严重的是,在城市化、高流动性背景下,人际关系碎片化,很多人“与父母疏远、与邻里无交、单位变迁频繁”,从而失去了原有的“身份锚点”。

    于是,网络社群成为一种新的心理安放之地。

    ?

    (二)网络社群如何提供“认同感”?

    1. 即时反馈机制

    ? 点赞、评论、关注、转发,这些行为都构成即时的“情绪货币”;

    ? 比如,一个普通人发段子在微博被万人点赞,他立刻感受到“我被认可、我有价值”。

    2. 低门槛参与

    ? 你不需要成为真正的专家,只要在知乎写几篇“干货”,就可以获得成千上万的关注;

    ? 抖音、快手上无数“草根博主”,就是在用短视频获得认同。

    3. 兴趣共同体

    ? 网络打破了地理限制,使得“少数人的爱好”也能找到共鸣;

    ? 比如,喜欢冷门文史的用户可以在豆瓣小组聚集,喜欢模型车的人可以在贴吧、b站交流。

    4. 匿名性与心理安全

    ? 网络的匿名性降低了现实中的“羞耻感”和“身份焦虑”;

    ? 一个在现实中被忽视的年轻人,可以在虚拟世界成为“意见领袖”。

    ?

    三、网络认同感的深层结构:是逃避,还是重构?

    你提出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普通人选择网络社群,是在寻找社会认同感。”这既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也是一种社会认同模式的重建。

    (一)补偿视角:逃离现实失败的认同感

    社会学家齐美尔(Ge Simmel)早在19世纪末就指出,现代人容易陷入“原子化孤独”。这种孤独感在数字时代更加突出,尤其是对于:

    ? 在现实中缺乏地位的人;

    ? 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