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对生养自己的家乡都怀有一股无法驱散的乡愁,但时间久了,就被现实生活绑架了绝大部分精力,所关心的只剩下远在电波那头的亲人是否安好,与自己的生活不发生关系的其他方面则渐渐淡漠,能够得知的,也只是一些框架式的大是大非而已。再加上他乡自有他乡的文化和亮点,纵使通讯设备十分方便,这些异乡客关心的也都是一些身边的人和事,或喜欢的书、电影和娱乐节目,肯定不会无故把精力浪费在与己无关的事物上。何况,关于中国大陆的任何声音和影像,于一个有家难回的游子来说,都是不愿触及的伤疤,怎会轻易去揭它?如今在丈夫的支使下,简思叶快速、广泛地一通浏览,看了一会儿之后,她才知道自己对祖国的变化太孤陋寡闻了,更被主观臆断带偏了方向,简直就不配做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
霍直搬了把椅子坐在她身后,刚开始两人还有一句没一句地谈论,但随着一条一条的新闻时事资讯在屏幕页面上弹出,两人不由得同时噤了声,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只恨眼睛长得少,就算再多长两只也不够使。
原来,现在中国大陆的整体形势已经远非他们夫妻印象中的那般模样了,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似乎还没有震惊到他们,因为那是一个发展中超级大国必然的趋势。作为在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应该都习惯了这种一天比一天好的态势。平常道听途说再加上从简思叶偶尔回国探亲带回的见闻里,霍直的脑海早已形成了这种一天一个样的模糊概念。不过,那一串串标志着国强民强的数字还是挺鼓舞人心的,霍直抚着简思叶肩膀的手掌紧了紧。
输入“中国法制”这个关键词之后,百度出来的资讯那才叫抓人眼球,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笼统到细微,中国的法制进程可谓一天一个新台阶,《民法典》和各类法规的修正条款屡屡更新,而且一抓到底,落实到位。全民普法成效更是显著,连种地的老农民都知道随时拿起法律武器,捍卫那些以往认为只能忍气吞声、不可能得到保护的小权益。社会治安的改善更为彻底,110警车的数量大增,街头巷尾一派和谐。以往常见的打架斗殴、欺行霸市现象更是踪迹全无,人人都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法律已经真正踏上了服务民生的轨道,社会秩序一派井然。
这些只是一个小开头,真正让霍直和简思叶沸腾的是那些数不清的打黑和反腐资讯。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打黑”和“反腐”在中国民众的意识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了,新闻报纸上总能看到几条这样的报道。不过,那毕竟是凤毛麟角,够资格称得上新闻中的新闻,每一条打黑和反腐新闻都能在民间持续发酵一阵,成为当时的热论。究其原因,还是数量少,所以才成为焦点。自近几年的成效而言,反腐和扫黑的新闻数量与前二三十年相比,竟然悬殊得惊人,而且规模和级别也突破了人们料想的框架,被反掉的腐败分子竟然达到了权倾朝野的级别,而且还不只一位。省部级的封疆大吏更是屡见不鲜,厅局或以下级别的更是数不胜数了。这能说明什么?足以说明一个政党敢于面对弊端,进入了贤明的成熟时期,这种趋势哪能不令十几亿民众欢心鼓舞?
真是像有人预测的那样,在这个神奇的东方大国,所有人的想象都赶不上千变万化的形势发展。只有你想不到的事,没有发生不了的事。
扫黑反腐的资讯很令这对中国夫妻振奋,但二人没有停下来兴高采烈地去议论,而是忙不迭地继续浏览。
简思叶手中的鼠标频频移动,有的放矢,一条一条地锁在扫黑的资讯上,这才是两人寻觅的核心。
也许浏览过的资讯给了霍直极大的信心,他有些迫不及待了,伸手夺过鼠标,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起来。
网上的扫黑资讯真可谓触目惊心,好像中国猛然间进入了扫黑时代,又或是各地政法部门被上级下了死任务,凡是辖区内够得上涉黑涉恶条件的帮派、团伙、非法组织,十有六七都在近几年内被端掉。嗅觉灵敏的黑老大们见势不妙,该躲的躲、该藏的藏,少部分能量显赫的老大早就远遁境外,留下一群倒霉的小喽啰当了替罪羊。
一时间,国内的黑道就像被一张巨网拉了一遍似的,不管你是龙子龙孙还是鱼鳖虾蟹,除了掉脚的,就是“钻沙”的,敢在水面上摇头摆尾的基本没有。面对这种形势,长了颗脑袋的都明白,与其继续作死,不如抽身退出江湖。
这些扫黑资讯当中,被政府镇压的不乏能量奇大的超级大亨,那些重量级人物虽比不得翁兆刚,但在某一省份或地区还是响当当的,多是些在当地手眼通天的人物。这些大案,基本上都是公安部直接查办。当然,他们头上的保护伞也都是腐败掉的省级或厅局级高官,最终都从金光耀眼的权力巅峰跌进阶下囚的阵营。
霍直和简思叶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些被打掉的“豪强”上面,文章中基本都用大段文字阐述这些黑老大曾经怎样黑白通吃,与权力人物官匪勾结,以致作恶多端无人敢举报,直到近几年中央态度鲜明地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