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廉颇传奇 > 4444

4444(6/10)

华沙公约组织(简称华约)之势头。

    此消彼长之间,美苏争霸正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苏联转守为攻,美国转攻为守。

    面对优势丧失、转攻为守的局面,美国也是痛定思痛,很好地反省了一下自己。

    它发现自己虽然在航空航天领域上暂时赶不上苏联,但是苏联人只是在军事、科技上强,而经济、文化上却异常薄弱。说白了一条腿走路。

    而我老美,两条腿都很强,我不仅仅军事、科技领域强,我在经济实力、文化艺术上面也很强。。。我们的国民人均gdp是苏联人的好几倍,换而言之我们国家最普通、最基层民众挣的钱有可能都比苏联军队高级将领的收人要高,我们国家的民众牛奶喝不完就直接可以倒河里,而苏联人为了搞军事、搞科技,连吃个面包都困难;我们有好莱坞可以拍出以假乱真的大片,而苏联的普通民众一年都看不了一回电影;我们国库里有大把大把的钞票,可以派各种各样的人去苏联,去腐蚀他们的官员和专家,官员和专家也都是人,几乎没有人会对钱不感兴趣的,几乎没有人能抵制住金钱的诱惑!而且苏联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说最ga领导人有说一不二的,如果我们腐蚀的年轻官员中,有一位、哪怕仅有一位在日后的宦海沉浮中能当上“苏维埃zng书记”,那么他就有可能让整个苏联解体、瓦散、崩溃……

    是啊!老人总有年龄大而退休的一天,新人总有掌权的一天,只要我们钱给的到位、腐蚀得够厉害,我们相信苏联在五十年内必然解体!我们还要把好莱坞电影出口到苏联,哪怕是亏本拍摄也要打着“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幌子”出口到苏联,让苏联人踊跃观看!因为苏联人看多了我们国家的影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我们的影响!

    用金钱腐蚀拉拢苏联官员让他们为我们所用;用利益勾引苏联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专家让他们在公开场合发表一系列误国的言论;用影片洗脑苏联老百姓的三观……如果“上帝”保佑我们美国的话,我们必然能在21世纪到来之前,让这个拥有2240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的国家解体、崩溃!

    当然苏联解体也许是二十、三十、甚至于五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在三年内搞一次载人登月,以稳定并阻止“北约”那些蠢蠢欲动想加入“华约”的小迷弟国家们!

    以上内容,或许是老美高层智囊团们在1966年某次重大而秘密的会议讨论之后达成的共识!

    经过三年的缜密筹划,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终于“登”上了月球并成功返回,为什么登月过程中信号会中断了4分半钟呢,这4分半中,我们的机密部门其实是在切换录像带,把火箭运行时候向全世界直播的卫星信号改成了提前拍摄好的录像带信号,我们早已想好了应对的策略,我们官方的口径就是这4分半时间里面,机器出现了一点点故障。但是如果有记者在事后问阿姆斯特朗本人为什么会信号会中断4分半钟?就让阿姆斯特朗说在月球上遇到了外星人!关于外星人,谁能证明真假呢?反正往外星人身上一推,反而增加了神秘色彩。因为阿姆斯特朗确实没有登上过月球,为了防止阿姆斯特朗和另外一位宇航员言多必失,回答一些太专业的航空航天问题而不小心漏了馅,我们机密部门要求一向开朗的他们,“登月成功”之后必须性格大变,变得沉默寡言!少说话、不说话,这样就不会授人以柄,让敌人有机可乘。毕竟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有句久经考验的老话“三个不开口,神仙(上帝)难下手。”,假如真的碰到一些必须回答的疑难问题,做到少答、故弄玄虚地回答……

    关于登月问题的相关解答

    有人会问我,你说阿姆斯特朗没有登上过月球,是不是直到现在,月球上也没有阿姆斯特朗留下的脚印?没有美国的国旗?包括登月过后,美国政府赠送给我国的月球土壤是不是也是假的?

    回答1、月球上确实有脚印;2、月球上也有美国的国旗;3、赠送给中国的月壤也是真的,但是阿姆斯特朗却没有登上过月球。

    因为1969年的7月,美国所登上月球的是一台机器!(机器同样可以套上鞋套在月球上留下脚印;机器同样能完成插国旗的动作,机器也可以采集月球土壤并带回地球。)

    这台机器类似于苏联1970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16号”(在月球上取回土壤并返回地球)。由于当时美苏的军事、科技水平差不多,我们有理由、也有逻辑可以相信美国在1969年时能做到苏联1970年所做成的事情。

    但是,我们更要明白一个道理机器登月要比载人登月简单得多!(关于这点,就不详细论述了,大家可以找个航空航天专业的专家去深入了解。)

    举个例子方便大家了解如果把机器登月比喻成挺举260公斤,那么载人登月就是要挺举300公斤;机器登月比喻成100米跑进9秒7,那么载人登月就是要100米跑进9秒以内。

    经常关注tv5频道的观众应该知道目前的世界挺举纪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