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廉颇传奇 > 4444

4444(4/10)

实力而欢呼鼓掌的时候,美国的家人们(阿姆斯特朗等人)在杠铃上偷偷做了手脚,将原本260公斤的杠铃内部神不知鬼不觉地注进了40公斤的水银……

    众人皆对美国的杠铃无可奈何,于是集体看向了苏联……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苏联进行了第一次尝试他憋红了脸,将杠铃提到了肩颈处,却始终无法举过头顶……

    他不甘心,再次尝试,这一次他表现得更糟糕,提到腹部就没力气了……

    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还是以失败告终。

    看到苏联屡次试举失败,美国内心窃喜“小样,别看这杠铃我只注了40公斤的水银,但这多出来的40公斤能要了你半条命!我的家人里面只有阿姆斯特朗等寥寥几人知道杠铃里注了水银的秘密。英国是我的铁杆兄弟,我都没告诉他我作了弊!只要阿姆斯特朗等几人守口如瓶,我作弊的技俩至少能蒙住全村人二、三十年,到时候你说不定已经解散了,就算那时候发现了我作弊,又能奈我何?”

    美国虽然暗中窃喜,但是他还是表面鼓励苏联道“苏联兄弟,我看你今天状态不是很好,我就将这杠铃一直放在台上,等你什么时候有空,再来试举!我相信你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一定能举起来的。”

    美国这时看似安慰苏联,实则是以退为进;看似将杠铃置于大庭广众之下,让人随意摆弄,实际上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如果美国把“杠铃”收回自己的健身房,反而会引起苏联和其他人的怀疑。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不用我多说了……苏联因为太痴迷于“举重”,弄得一天比一天虚弱,最终闹了个分家的结局,而他一手创立的华约农村信用合作社也解散了,很多华约信用社的股东纷纷转头入股北约信用合作社,美国顺利当上了村长,当年离开北约信用合作社的法国也悄咪咪地重新加入了进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阿姆斯特朗登月”(1969年)以后,美国会向全世界大约145个国家和地区赠送月壤的原因,因为只有把“真”的一面发扬光大才能很好地掩饰住“假”的那一面。

    这也就是为什么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能6次“载人登月”,但是如今的美国在军事、科技上肯定比它50年前强许多的情况下,却始终没再进行过一次(哪怕是一次)“载人登月”的原因。因为留在台上的那个杠铃重达300g,就算如今的美国比50年前更有力量一些,但还是无法举起来……

    后记

    日后,我高基枫有孩子的话,在孩子的练习题里面如果出现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是谁?

    我会告诉孩子这道题的答案是“加加林”。因为他有无可辩驳的证据,确确实实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如果接下来的练习册里面还有道题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

    我会告诉孩子这道题暂时填上“不知道”三个字。

    如果孩子问我“为什么这道题的答案不是阿姆斯特朗呢?”

    我会告诉孩子“因为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的疑点很多、非常多,美国当时极有可能是将机器送上的月球而不是人!”

    如果孩子继续问我“我长大以后是不是能造个“时光机”,穿越到1969年?去探寻阿姆斯特朗究竟有没有登月的秘密呢?”

    我会回答孩子“不,你永远无法造出时光机回到过去!因为过去只要是过去了就永远无法穿越、永远无法改变!1、假设有人真的造出了时光机,他穿越到了过去和自己的祖母结婚并生下了他的父亲,请问他究竟是他父亲的儿子?还是他父亲的爸爸?2、假设有人真的造出了时光机,那么他也有可能从未来来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空,可是我们这个时空以及我们之前的时空都没有一例确凿的证据,证明未来的人曾经来过,那些子虚乌有的捕风捉影不能算做证据的!3、如果有人造出了时光机回到了过去,人是有质量的,未来的质量突然减少、过去的质量一下子增加,人类是不是可以通过时光机一次次地将未来的质量搬到了过去?那么未来岂不是搬空了?过去的质量又何去何从呢?我们都知道“过去”必然会通过“现在”过渡到“未来”——这三者是必然的联系关系;我们同样也知道宇宙是质能守恒的,宇宙不会凭空多出来哪怕一丝的质量和一毫的能量!当然宇宙同样也不会少了一丝的质量和一毫的能量……所以时光机在伦理道德、逻辑假设、宇宙法则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是永远、永远、永远无法变为现实的,时光机只能永远、永远、永远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如果孩子继续问我“既然无法造出时光机,那么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找到“1969年阿姆斯特朗没有登上月球”的确凿证据呢?”

    我会告诉孩子“虽然时光机是永远无法造出来的,但是光速肯定也不是宇宙里的最快速度,等你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一定能在宇宙中发现许多超过光速的速度,合理地运用好这些超光速,你将会“看”到1969年7月21日的阿姆斯特朗究竟是在地球上喝茶还是在月球上喊口号?不仅如此,你还会“看”到秦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