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季汉楚歌 > 第200章 舌绽莲花的诸葛亮:我还没用力,你怎么就倒下了

第200章 舌绽莲花的诸葛亮:我还没用力,你怎么就倒下了(1/2)

    吕蒙握紧了拳头,心头一阵气恼。

    我什么都没做,怎么又来威胁我?

    我就那么不受人待见吗?

    “子敬先生,这信的内容能信吗?”吕蒙心中不服气。

    如果因为一封信就在柴桑静观其变,我吕蒙的面子往哪儿搁?

    鲁肃瞥了一眼吕蒙,淡淡开口:“信则有,不信则无。吕都尉又何必问我。”

    吕蒙语噎,一股火气自心底滋生。

    我问你还有错了?

    只是想到周瑜临行前的叮嘱,吕蒙又将这股火气给压了下去。

    若因愚蠢而令鲁肃受辱,周瑜是真会杀人的!

    柴桑吴兵不敢动,偃月城的孙权又被气炸了。

    “解斗?”

    “这哪里是解斗?分明是看孤快要拿下江夏,想来抢好处的!”

    “刘标小儿,辱孤太甚!”

    “没破偃月城的时候不来解斗,孤增兵了就跑来解斗,这用意傻子都能看出来!”

    怒吼间,孙权看向周瑜眼神又多了几分不愉。

    在孙权看来:若不是周瑜给刘标送信,刘标也不会南下。

    只是这话到了嘴边,孙权又将话给咽了回去。

    毕竟。

    若无周瑜给刘标送信,刘标虽然不会南下,但曹操也不会攻打襄阳。

    蔡瑁更不会匆匆引兵回襄阳给孙权制造攻打偃月城的机会。

    只能说:有因,才有果;倒果为因,就是在强词夺理。

    周瑜敏锐的觉察到了孙权的那丝不愉。

    平心而论,破偃月城的时机已经逝去,周瑜早就不想再在偃月城耗下去了。

    用兵之道:识时务,知进退。

    不识时务,不知进退,不懂得及时止损,只会陷得更深。

    孙权不破偃月终不还的固执,以及那常挂在嘴边的“孤意已决”。

    让周瑜在出谋划策上始终都受到了掣肘,如同一道枷锁锁住了周瑜的谋略上限。

    反观刘标,自主性强。

    刘标虽然不是徐州之主,但徐州上自吕布和刘备下至普通走卒,都会听刘标的。

    没人能锁住刘标的谋略上限!

    这让周瑜跟刘标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无法对等。

    周瑜再次想到了刘标在吴郡的话:公瑾兄当了这江东之主,若得了这天下可将天下让与讨逆将军之子;若不能得这天下,也可保孙家血脉不断。

    周瑜不由暗思:若不受掣肘,又岂会处处被动被刘标牵着鼻子走?

    周瑜又想到了孙策。

    孙策在时,只要周瑜据理力争,孙策即便再不情愿都会听周瑜的。

    可如今:

    除了受憋屈,只有更憋屈。

    周瑜没有开口。

    开口也没了用处。

    孙权增兵调走了豫章、庐陵和丹阳三郡兵马,后方城池空虚。

    若孙权不同意“解斗”,被围的就不仅仅是柴桑了!

    真让刘标不计代价的发狠,强行用兵丹阳、庐陵和豫章,直接断掉孙权的江上粮道。

    孙权在江夏的水陆步骑,都得饿死!

    “吴侯,你不该召我们来的。”豫章太守孙贲,第一个表达了不满。

    你要打江夏证明有孙伯符同样的才能,我可以等。

    你要逞吴侯的威风强行召我们前来,我可以忍。

    可你要当着我们的面怨天尤人,那我就忍不了。

    论辈分,我还是你堂兄!

    论亲情,叔父的棺木还是我护送回江东的。

    孙贲一开口,孙贲的弟弟孙辅也表达了不满:“吴侯,现在恼恨刘标又有什么用?”

    “是战是和,得先定下来。”

    “若要战,我立即回庐陵部署防御;若要和,我立即回庐陵表达诚意。”

    孙辅话里话外都一个意思:这江夏你爱待就待,反正我不想待。

    孙翊眼神凶悍,盯着孙权道:“丹阳有异心的宗帅不少,若得知刘标南下,定生异心。”

    “吴侯若是没本事让刘标知难而退,我也要回丹阳了。”

    孙翊虽然孙权的胞弟,但孙翊的性格更似孙策,不太喜欢跟孙权来往。

    孙策临死前,张昭也曾提议让孙翊继承印绶,被孙策拒绝了。

    这让孙翊对孙权更不满了。

    明明我孙翊更似长兄,凭什么长兄的印绶得你孙权来继承?

    定武中郎将孙暠和寇中郎将孙河虽然没开口,但两人的表情上也能瞧出对孙权的不满和不信任。

    继承了孙策的印绶,却不能如孙策一般振兴家族。

    谁又乐意听命?

    孙家兄弟接连开口,气得孙权郁火更盛!

    孤才是吴侯!

    韩当、程普、黄盖欲言又止。

    三人虽然都是三代老将,但论身份只是孙家的家将,还没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