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谁也不知道将来自己会不会成为被牺牲的一家。他们对四族子弟的每一分好,都是在为自己家族买保险。
唯一一个没受到太大创伤的是王氏,王宽极为有先见之明的做了正义切割,这种弃车保帅的行为自然瞒不过其他老秦贵族。
但弃的车,也是王氏的车。
王氏这一次为老秦贵族出了大力,势力又没有像其他四氏一样遭受毁灭打击抱有绝大部分实力。
一时间王氏声势大涨,在各个官府都如鱼得水。
王氏府邸。
王宽在主堂大摆宴席,受邀者只有杉先生一人。
这场宴会,王宽对杉先生大为赞扬,喝得酩酊大醉。
他欢喜。
就算王绾在王上那里得不到重用,王氏也将在他王宽手中走上新高度。从前是孟西白,以后就是孟西王。
私下里已经有这个风声了,他亲自放出去的。
搁在以往,孟西王三个字肯定会被人一笑置之,嗤之以鼻。
现在,大多人都叫的极为顺口哩。
孟家、西家没有叫的。
明白,想继续阻拦王氏崛起嘛,有什么用?
大势在王氏。
孟家、西家这两个老秦贵族的代表也不能阻拦。
醉倒以前,王宽给了杉先生一张上等蜀帕。
杉先生有所感,接过后强忍着没有当面打开,而是在回到自己居所后打开。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蜀锦颤巍巍被打开,杉先生眼圈泛红,他终于等到了。
这是一封举荐信。
翌日,杉先生离开王氏,来到博士署,成为了一员博士,年俸四百石。
秦国博士与后世博士不完全一样。
秦国博士作为朝廷的顾问、学者,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可以理解为秦王政的幕僚。
博士在秦国虽官职不大,俸禄较低,但地位却不是太低,是可以参加朝会的。
杉先生助王宽完成了振兴王氏的宏愿,王宽也实现了对杉先生的承诺——给其一个机会。
王氏数代人没有完成的事,王宽完成了。这其中自然有王宽能力强,时运皆济的原因,但王宽自身都承认杉先生出了大力。
而这样一位有才之士,连吕不韦都看中的杉先生,却无法凭借自身而卖于帝王家。
殚精竭虑,所求不过是王宽并不难写的一张举荐信。
老秦贵族封锁秦官之严,可见一斑。
咸阳安定下来不久,一则消息自不远的关中秘密传来。
秦王政、长安君知道这么大的消息不会有假,却还是坐立难安。
两日过去,两兄弟轻车简从,秘密出咸阳。
虽然这一王一君去了也看不懂,但他们一定要亲眼看到。
————
烈日当空,天气有些热了。
泾河与洛河之间的平原上,一条蜿蜒如巨龙般的水渠已初具规模。
郑国站在新筑的堤岸上,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滑落与尘土混合,在老人越发瘦削的脸上留下道道泥痕。
六年了……整整六年!
这条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耗费他郑国毕生心力的水渠终于完工,终于要迎来通水的时刻。
“郑大人,最后一段闸门已经安装完毕。”一名工匠快步走来,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郑国点点头,目光沿着水渠延伸的方向望去。
这条将以其名字命名的水渠,主道长达三百余里。
从泾河引水,横贯关中平原,最终注入洛河。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秦人的汗水,承载着正统水工的未来。
他还记得六年前,他作为韩国派来的“疲秦之计”执行者,在姬夫人的引见下,向当时的秦公子成蟜提出修建这条水渠。
而那个不被他看好的公子成蟜,竟然在明知道他是韩国间人的情况下,真的让秦国接受了他修水渠,让他这个从没有人要的水工正统来秦国效力。
如今,水渠将成。
是疲秦,还是强秦。
他郑国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
水工正统是延续,还是断代。
都将揭晓。
“郑大人,且看这水位如何?“年轻的工匠指着刚引入的一段水道问。
郑国蹲下身,手指探入水中,感受着水流的力度。
“再抬高半尺。”老人眯起眼睛:“泾河水流湍急,若引水不足,下游农田将得不到充分灌溉。”
工匠面露难色:
“再抬高的话,会冲毁新筑的东岸堤坝。”
郑国站起身,拍了拍沾满泥土的衣袍:
“在这里,设置分水堰。”
他捡起一根树枝,在泥地上迅速画出一个弧形结构:
“用‘鱼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