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情况下对少数人的要求,就是最普通、最朴素、最普遍的应用。
什么是“小人反中庸”?因为这种人就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绑架他人,对他人提出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有一个“父子骑驴”的故事,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讲的一对父子带着一头小毛驴在路上走,刚开始是儿子骑着驴,父亲牵着。
有人看见就说了,这个儿子不孝,竟然自己骑着驴让父亲走路。于是父亲没有办法,就自己骑了驴让儿子牵着。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个父亲不慈,竟然大人骑着驴让小孩走路。于是这对父子都不骑驴了,两人走路牵着驴。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对父子不智,明明有驴竟然还要走路。于是这对父子干脆都上了驴,两个人骑着一头驴。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对父子不仁,就一头小毛驴,竟然骑两个人,把驴都给压坏了!他们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扛着驴赶路……
这个故事说明,在现实的条件下不论怎么做,反中庸的小人总能找到角度说你做的不对。
回归正题,儒家子学的“格物致知”,大体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它就是我们得到知识的过程,从“人性还原法”开始,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具体方式就是“忠恕”与“中庸”。
格致是什么?它只是每一个普通人建立认知的起点。
最后说一句,子学的“格物致知”,在后世以一种很诡异的方式失传了,或者说被故意删除了。
听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怎么会失传了,你现在讲的不就是格物致知吗?
需要强调的是,我刚才讲的内容都在子学经典中,但后世几乎没人指出这就是儒家的格致,所以我说,它是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失传了。
至于为什么,我们放在下一讲的内容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