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植桐不知道自己的这份小建议能不能被高人看到,如果看到却落选,也能侧面反映他不是穿越者。
给苗小琴写完信,唐植桐又给顾勇写了一封信。
脚扣已经完善并在电力系统初露头角,电话局若是再不跟上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至于怎么操作,唐植桐一句都没提,只要顾勇回家把这事一说,估计他母亲就给他办妥了。
午饭前,有押运处的同事去门卫取今天的报纸,顺带手的把财务科的报纸及唐植桐的信件捎了过来。
信是毕彬来的。
毕彬在信里说了一个消息:除了已经在外参加生产劳动的,邮电学院全校师生全部参与到麦收中去,就连科研班也不例外,什么风扇、保温箱、孵化器啥的,都要往后靠。
并坦言附近的几所高校也都是如此,按照四九城周边各公社的麦收时间进行课业安排,停课劳动。
唐植桐看到这,有些愕然,将凤珍也要下乡的事情串了起来,感情不仅初中,还有大学?
这种阵仗肯定不是单个学校能决定的,最起码也得是四九城的主管部门,最有可能的是教育最高部门直接做的安排。
想到自己曾跟周老师提了一嘴麦收,这事该不会是由自己而起吧?
吃过午饭,唐植桐就撵着马薇回去,马薇却赖着不走:“科长,这会儿日头高,再等会,等会凉快凉快我就走。”
“平时没见你这么赖皮啊?”唐植桐无奈的看看手表,做了让步:“这样吧,再等一个小时,路上我慢点骑,真等下班的点儿再走,路上车多,不安全。”
“科长,你不用送我,我坐公交车回去就行。早上我就这么来的,不也好好的吗?”马薇摆摆手,不愿唐植桐下这份力。
“那也得早走,早走公交车上人少,你还能有个座,等下班的时候,车上人多,上下车都不方便。”唐植桐只想早点送马薇回去,无论采用什么方式。
“行吧。”马薇勉强点头答应下来,继续埋头做起工资表来。
还有不到半个月就是发工资的日子了,自己科长后天要去农场参加劳动,而自己又被要求在家休息,她想着今天把工资表做完,这样不会耽误大家发工资。
待马薇做完工资表,唐植桐还是用自行车驮着她出了押运处的门,将她送到了站牌那,并陪着她一块等公交车过来。
眼下四九城的公交车,除了电车外,大多数都已换成了身背“天然气储气袋”的“气”车。
天然气运输挺费劲,甚至为了节省天然气,公交公司又把前几年用过的“锅驼车”搬了出来。
所谓锅驼车采用锅驼机作为动力,锅驼机是三十年代汤仲明发明的(也有一说是高国恕发明的),应用之初,烧的是木柴、木炭。
汉口曾有一首民谣描述锅驼机: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上下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五十年代国家经济困难,在汽油、柴油供应极为紧缺的情况下,锅驼机公交车在四九城被拿出来当了一阵子交通工具。
由于用木炭和木柴成本很高、操作复杂、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木柴、木炭被煤炭所替代。
公交车后面安个煤炉子,加入煤块,用手摇鼓风机吹动,待煤烧红后,把炉盖盖紧,使其在缺氧的状态下产生煤气,供发动机使用。
驾驶员出车之前有三件事必做:领煤、生火、拖车,甚至在发动车时需用拖车拖上两三圈,或者人工推动才能发动。
等车发动,就由发动机传动带动鼓风机工作,这样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煤气。
这种车即便已经改良过,但动力依旧不太行,只能勉强凑合用。
即便如此,四九城的公交车次仍旧捉襟见肘,虽然不是下班高峰期,但等车的乘客依旧不少。
等公交车来后,唐植桐又陪着马薇上了车,逮住一个男青年递了颗烟,跟他说明马薇的情况,让他给让了个座才下车。
鉴于唐植桐穿的那身制服,售票员倒也没拦着。
…………
晚上,鹿岚在吃完饭后把武爱军喊住:“爱军,你过来。”
“咋了,妈?”武爱军顺从的走到鹿岚身旁,等待着母亲的吩咐。
“你老大不小了,现在也去公安学院学习了,是不是该考虑一下个人问题了?我托人打听了一下,有几个姑娘情况还不错,我跟你说说,你挑一个,约个时间去见见。”鹿岚直接从包里掏出笔记本,准备给儿子一一介绍。
“妈,您别操心了行不行?我心里有数。”武爱军一听是这事,就表现得很抗拒。
虽然他收到了唐植桐的回信,也没有再接着追问,但他没有死心,心里还盘算着马薇上班后打着去找唐植桐的名义再去见一面呢。
“我不操心谁操心?文文都结婚了,你就别惦记了行吗?这不合适。”鹿岚听完,表情一板,生怕儿子做了糊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