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子布倒也不是乱说,南洋这鬼天气,别说这个时候了,就是在后世有空调了,也不适合大搞重工业。
现在南洋不断上马重工业,实际上是因为珠三角的重工业竞争太激烈,缺少地方建厂房导致的外溢。
因为珠三角的民间遍布地方土豪,这些土豪中很多人是能勉强算元从功臣的。
你办水泥厂、钢铁厂排出的废水、废气把他们上好水田给污染了,这些人是敢一个姓几百上千人来堵工厂大门的。
于是,很多人就盘算着,把工厂迁到南洋,哪怕铁矿石从广南下龙湾和海南的石碌运过去,也划得来。
但莫子布哪会让他们如愿,他妈的重工业都搞到南洋去了,中原大地怎么办。
“朕已经命复兴公司带头,将各工厂往北方沿海迁移了,烟台与天津卫,朕看就很不错,值得投资。”
与历史上的皇帝不一样,莫子布手里捏着复兴公司,他可以不动用行政的力量,就能在产业上形成引导。
只是这次,为了保险一点,莫子布又让大侄子莫公柄近前来。
“阿柄,你下去召集那些大公司负责人谈谈,就说是朕的意见,让他们支持一下。”
然后莫子布又看着教育部尚书孙星衍吩咐道:“朕准备在十年内,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和东北各建三所太学,甘肃和漠南建一所。
此外这五省一地需要办多少相配套的小学和中学,具体该办多少你们认真调研之后,把数提交给丞相。”
孙星衍赶紧应命,但他沉默半晌后看向了莫子布,“陛下,北地九省的调研,是不是等到新法实施过后再去。”
莫子布思考了一会,然后点了点头,这个他要在晋冀鲁豫等北地九省实施的新法很简单,那就是进一步提高以家庭为单位所占有的土地数量。
按照内廷翰林院与外朝参政院集体讨论后的结果,一致同意田亩数不再按人头计算,而是按户。
在未来的十年中,北地九省的户均田亩数量,至少要在三百亩左右。
这就是莫子布给北地九省底层百姓的好处,也是他扭转南北经济差距过大的最主要办法。
那就是相对于经济和文化已经超越北地一个档次的江南与岭南,莫子布会在北地建立一大批户均小地主的家庭。
并通过教育的倾斜,比如大办太学、中学和小学等,让北地的读书人,确切的说是北地九省的凤凰男和卷王,通过新式科举进入政府高层。
这些北地官员的存在,会进一步弥合新出现的南北差距,保证朝廷的政策对北地九省的照顾。
同时,由于户均是小地主,也让他们面对南方的有钱人不至于自卑,甚至可以产生老子才是中华之基,尔等不是的优越感。
至于工业,也是莫子布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即让南方掌握经济的同时,让北方掌握相当的重工业,以及与重工业非常配套的军工产业。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非常多的。
单从土地上来说,至少需要把目前北地人口中的接近四成,全部赶出去拓殖。
这也是孙星衍提醒莫子布,调研需要延后的真正原因。
不延后就得不到真实的数据,因为总是在变化。
不延后,财政将无法负担如此大规模的教育投入,普通的百姓没有这么高的户均土地,也无法负担基本的学费。
“户部、财政部、殖民部有信心做好这样繁杂的工作吗?”莫子布沉声问道:“我只能给你们最多十年的时间,因为朕开始变老了,朕不希望把这些问题,留给儿子儿孙来解决。”
这是莫子布的心里话,因为他有些担心儿子大佬森是不是有这个魄力和认识,来做出这样目前明显不讨好,但对未来应该是有利的事情。
“请陛下放心,臣等完全有信心,办好这功在千秋的事业。”分管教育,相当于次辅的左辅理大臣刘台二信心十足的回答道。
这位左辅台是前丞相罗芳柏的心腹小弟出身,文化不多,但行事果决,手段强硬,非常有执行力。
对于莫子布,他知道皇帝是有点不忍心用太激烈的手段来达成北地九省的新法推广。
但那是皇帝仁慈,爱护百姓,他们这些官员,可就没必要这样瞻前顾后了。
刘台二觉得,首先是要把事情办成,把北地九省的建设推进下去。
至于下面那些百姓,嗯,注意一下,只要不搞出什么大问题,比如把人全家绑架送出去拓殖这种事不出现就行。
莫子布满意的点了点头,他心里其实知道刘台二的行事风格,但仍然将这项重任交给了刘台二,算是一种某种程度上的默许吧。
因为莫子布很清楚,这事非常难搞,如果要把下面人的手脚全部束缚起来,肯定干不成,也没人愿意出力去干。
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