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致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商部落的社会发展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夏代时间范围内的先商文化先公时代。生产力还比较低下。第二阶段是以二里岗商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前期,商氏族则取代夏族而成了中原部落联盟的共主。而且,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从商代前期的后半段开始,各部族已由游动为主的氏族向以城邑为中心的方国发展,因此,原来的部落联盟已逐渐发展为方国联盟。第三阶段,是以安阳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后期。这时,方国联盟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商氏族居于中商大邑商之内,成了方国联盟的真正共主。而且在行政上,出现了地域管理的观念。商称商王与贵族所居的中商大邑商为内服,而中商以外的广大地区,按亲疏关系分为侯、甸、男、卫、邦伯五个层次,合称外服。开启了西周分封授土授民制度的先河。
关于商社会性质的发展,《尚书·无逸》篇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信息,这就是在商氏族历史上,到商代后期的武丁、祖甲以后,商氏族才进入以父系相承为特征的宗法社会,而在武丁、祖甲以前,商氏族一直处于以同辈兄弟先后执政为特征的氏族社会。直到商代之亡,殷商贵族遗民仍然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不同族团的大量存在。这是武丁、祖甲以前商氏族在继承制度上一直实行兄终弟及制的社会基础。
商代先王时期的社会性质及其世系继承制既然如此,则早于商代的先商先公时期,在社会性质上应该是氏族血缘族团关系更为盛行,其兄终弟及继承制更为普遍。所以,前文所拟定的先商先公世系表中,从冥、季开始以兄终弟及制为主要特征当有相当的可能性。不仅如此,从冥、季往前推,直到始祖夒(岳时期,其世系则可能还表现为隔辈相传的祖孙继承制。
殷墟景区地处安阳市殷都区,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铜器等。景区由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和殷墟王陵遗址两部分组成。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总面积422亩。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北郊侯家庄北地,总面积180亩。
殷墟古称“北蒙”,又称“殷墟”“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建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王朝迁都于此。商王朝灭亡后,商都逐渐荒废,被淹没地下,史称殷墟。
殷墟景区所在的殷都区属北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4.1摄氏度,每年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27摄氏度,1月份最低,月平均-1.8摄氏度;据安阳市水资源公报,殷都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80.2毫米;全区平均无霜期为205天;殷都区属季风气候区,春夏秋以偏南风为多,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2.9米/秒;蒸发量随气温变化而增减,夏季蒸发量最多为601.3毫米,春秋季次之,冬季蒸发量最少为176.9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小时
商史跫音展馆是以虚拟成像和动态捕捉和交互技术,实现让游客看、听见商王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与三千年前商王对话。
甲骨窖穴展馆是用空间设计展示甲骨窖穴在中国考古史的重要地位。
殷墟发掘中发现的YH127甲骨窖穴,形状规整,万余片甲骨集中堆放,是殷墟历次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YH127甲骨窖穴被人们称为“华夏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是“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车马坑展馆是以历史研究为文化支撑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历史剧场。
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华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和道路遗迹,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研究证明,殷代的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运转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