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是户外探险和自然爱好者的理想之地。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南麓,跨越黄河两岸,分布于济源市西部和新安县北部,总面积约为986平方千米,核心区的面积约为273平方千米,分为王屋山、小浪底两个园区,包括天坛山、小浪底、五龙口、黄河三峡、小沟背五个景区,是一座以典型地质剖面、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以古生物化石、水体景观和地质工程景观为辅,以生态和人文相互辉映为特色的综合型地质公园。
王屋山位于济源市西北40千米处,主峰天坛山海拔1715米,是华夏民族祖先轩辕黄帝设坛祭天之所,世称“太行之脊“、“擎天地柱“。
黛眉山,位于新安县北部的峪里乡,北临黄河与垣曲相望,西隔金陵涧水与荆紫山为界,南群岭诸峰远眺崤山,有相对高度差别不大的16座山峰,依次为梳妆台、南天门、钟峰、望相逢、月老峰、抱犊峰、凤凰岭、燕子峰、金坛峰、睡仙峰、息壤峰、千佛山、万佛山、大独立峰、小独立峰、元帅寨。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属暖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但受季风影响显着,冷热分明,干旱或半干旱季节明显,春季气温回升快,多风少雨、干旱频发;夏季炎热,热量充足,降雨集中,局部易涝易旱;秋季秋高气爽,气温降幅较大,雨量减少;冬季寒冷,雨雪稀少。2011年全年平均气温 14.6 °C,全年日照小时,全年降水量 860毫米。
王屋山,以裂谷构造、地质工程景观为主,以典型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景观、地质地貌景观为辅。
王屋山较为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和构造—热事件的序列产物,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亿年、14.5亿年、8.5亿年分别被命名着“嵩阳运动”、“中条运动”、“王屋山运动”和“晋宁运动”的四次前寒武纪造山、造陆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及构造形态遗迹。园区内出露的三大类数百种岩石和四大类数十种矿产构成了一座“天然地质陈列馆”。其中,岩石内发育的特殊沉积构造更是比比皆是。如大型波痕、核形石灰岩、豆粒灰岩、鲕粒灰岩等。复杂的地质地理背景,系统地地层层序、岩石组合、结构构造和古生物化石及丰富的矿产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使王屋山成为储存地质信息的“数据库”。
山体内发育着集典型、稀有、系统、完整性于一身且不可再生的珍贵地质遗迹,是研究地壳深化规律、追溯地球深化历史的理想场所。境内出露的三大类数百种岩石和四大类数十种矿产构成了一座“天然地质陈列馆”其中,岩石内发育的特殊沉积构造更是比比皆是。如大型波痕、核形石灰岩、豆粒灰岩、鲕粒灰岩等。
在王屋山的天坛山,由不整合面形成的大绝壁虽经改造,残迹犹存;尤其是两期不整合面的“t“形交汇,更是国内少有、世界罕见的地质遗迹。在下元古界银鱼沟群的大理岩中,发育了一种与硅化木形状相似的典型构造遗迹,称之为“席筒状构造”。
中条运动和王屋山运动是以王屋山和中条山命名的两期区域性造山运动,中条运动不整合面和王屋山运动不整合是具有国家级意义的典型地质构造剖面;而黄背角的古火山结构和火山岩则是具有国家级意义的典型火山岩剖面;此外,还有天坛山两期不整合面的“t”形交汇,铁山河两期褶皱的相互叠加,天坛山由不整合面形成的悬崖峭壁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
距今亿年之间,公园所处的豫陕裂谷系中条山-王屋山人字型三叉裂谷,是这一时期华北古大陆边缘的三大古裂谷盆地之一;在中条山-王屋山人字型三叉裂谷内分布的古元古界银鱼沟群、中元古界长城系西阳河群和保存完好的中条运动、王屋山运动以及褶皱、构造、古风化壳、古火山机构、火山活动遗迹等典型构造形迹,是研究华北古大陆裂解和拼合的直接证据,是和世界范围内的哥伦比亚超大陆及超大陆对比的主要依据。
黛眉山地质由厚达820余米的中元古界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了黛眉山的主体;波痕、泥裂、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遗迹的种类多达数百种,是反映距今12亿年前后华北古海洋沉积特征的天然博物馆,为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经流水深切形成的红岩嶂谷群地貌。
洛阳黛位于秦岭与太行山的过渡地带,黄河小浪底水库上游南岸,行政区划隶属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管辖,分为龙潭峡、荆紫山、黛眉山、青要山和万山湖五大景区,面积约328平方千米,以沉积构造遗迹和地质地貌为主。公园由厚达820余米的中元古界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了黛眉山的主体;波痕、泥裂、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遗迹的种类多达数百种,是反映距今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