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宿缘之命运 > 第350章 出游(夏之传说)

第350章 出游(夏之传说)(4/4)

后面精彩内容!

    陶方鼎长8.3、宽8.3、高9.5厘米,整体呈正方形,表面有类似太阳形状的涡纹。作为宗教礼仪的陶器,造型由浑圆的鼓腹变为方形腹,显得宽博而厚实,下接四足,显得对称而稳定,陶方鼎的出现打破了圆腹三足的一贯模式,其实用功能减退,审美的形式感显现无疑,礼仪性逐步占据主要地位,这种新颖而规整的造型为商代青铜方鼎的出现作了器型的先导,为陶器艺术乃至整个造型艺术提供了一个高度形式美的范式。

    玉戈长30.2、宽6.6-6.9厘米,内前部两端装饰扉牙,侧面刻划多组平行细线纹。造型与同时期的青铜戈相似,但不具有实用性兵器的属性,为二里头文化大型有刃玉礼器之一。该件器物通体抛光,器型庞大。

    玉柄形器长10.3、宽1.28厘米,采用减地浮雕、抛光等多种技法,四面分别雕出凸起的眼睛图案。

    鸭形鼎口径6.5、腹长12、宽9、高9.5厘米,造型精美,形制独特。

    青铜斝高26.8、口径14.厘米,敞口,长颈腰内收,下部圆鼓并收成圆底,扁圆状空锥足。侧附一耳,与耳相对一侧立二柱。青铜斝作为早期的青铜容器,数量稀少,为少数贵族阶层所使用。

    镶嵌绿松石玉钺长9.2、宽8-9.4厘米,上部有两个穿孔,下孔用圆绿松石嵌平。钺本是一种作战使用的兵器,但是从该件器物刃部较钝的特征来看,并非实用性兵器,而是象征高级贵族权力的礼仪性玉器,也是二里头文化大型有刃玉礼器群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现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示范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与展示基地。它以二里头遗址近4000年的文化积淀,成为展示华夏第一王都的平台,对于彰显中华文化自信、传播河洛文明、助推洛阳博物馆之都建设、增辉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均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河洛大地上一处新的文化地标。

    二里头夏都遗址的发现是夏朝存在的有力铁证,将华夏历史再次向前推进。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