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旧有八景为一邑之胜,骚人逸士所寄游览者。”旧八景即:贺兰仙桥、市楼金井、凤鸟栖台、于仙药迹、源池泉涌、婴溪晚照、超峰晓月、麓台叠翠。光绪年间人们又将清虚仙迹、书院弦歌、河桥野望、仙观古柏四景增入邑胜,故合称“平遥古十二景”。这些景点有些尚在,有些已毁灭无存。现存“古十二景”。
贺兰桥位于城内东部贺兰桥街中段。旧传有仙人贺兰过此,故称。贺兰仙子,其人不详。桥始建年代无考。清乾隆元年“重整旧迹”。清同治十二年重修。如今景观大体如帮故,拱桥纵贯南北,左右各有形状不规整的大水池。老树成荫,碑石点缀。至本世纪60年代,水池日渐淤平,桥身亦渐埋没。如今景观旧物,一无所有。
仙观古柏的仙观是名为指仙观的道观,位于古城南4.5千米达蒲乡西湖村。古柏指柏仙观中以苍古称奇的柏树。清光绪年间《平遥县志》载:“柏苍古奇怪,不可方物,因以仙名。”柏树已焚毁于火灾。
河桥指古城东北距城墙0.5千米处的惠济桥,清光绪年间《平遥县志》载:“惠济桥成,环城植柳,春秋登眺,烟光如画。”新中国成立后,惠济桥几经修葺,面貌如故,然桥旁建筑日渐增多。昔旷野,今已变为古城市区。
书院弦歌的书院指西河书院,原址在今古城内照壁南街路西。清光绪年间《平遥县志》载:“西河书院诵读之声不绝,午夜灯火犹如燃藜,为人文之胜。”然时过境迁,现仅存旧址。
清虚仙迹的仙迹位于县城内东大街清虚观内玉皇阁上。传说清康熙年间仙人吕洞宾来游,题:“一心二人仁”五字于柱上,字画绝奇。古人题咏有:贺兰一去几时回,种药于公圃尚开。此地真人原有迹,山城莫怪大仙来。
麓台叠翠的自然景观,位于县城东约35千米处,海拔1770米。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有述:“奇峰叠出,翠秀可爱。
平遥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平遥制作推光漆器的历史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底漆多以墨黑、霞红、杏黄、绿紫为主,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堆鼓镶嵌,线条流畅。
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清代康、雍、乾、嘉年间,本邑当铺、账局、钱庄、银楼等组织已初具规模。清嘉庆年间重修市楼碑记载,平遥商号700余家,其中金融字号有25家。平遥县商业金融并重的行业优势,为票号在平遥首创成为最现实的可能。
在票号产生以前,商人外出采购和贸易全要靠现银支付,在外地赚了钱捎寄老家也得靠专门的镖局把现银运送回去,不仅开支很大,费时误事,而且经常发生差错。这就迫使外出经商的平遥商人不得不寻求新的办法。于是票号的雏形“现金拨兑”应势而生,这种异地拨兑,开始只限于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并不收费。后来,要求拨兑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平遥“西裕成”颜料庄总经理雷履泰开始兼营汇兑业务,在双方同意的原则下,出一定手续费就可办理异地现金拨兑。由于这种汇兑在此处交款,彼处用钱,手续简单,使用方便,所以除平遥商人和其他地方商人汇款以外,还有政府及官员来托办汇兑事宜。随着资本的增加,通汇地点越来越大,利润也越来越多。接着又吸收现款,发放贷款,“日昇昌”的生意一派兴旺。看到这种景象,平遥商人纷纷学习“日昇昌”的经验,投资票号,从而形成了着名的平遥票号帮。
平遥古城的崛起是历史文化的缩影,随着如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衷运用,文化的兴起,历史古迹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四海宾客的参观与欣赏弘扬着华夏博大精深的悠久历史文化。
一行人在清晨到达平遥古城,在古城历时一天拍照打卡化妆留念,将古城的美景尽收在眼底,用现代手段记录下了这一美好的时刻。逛完平遥古城景点当晚参加了当地的民俗活动,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一直到后半夜才回到车上休息,晚上随车出发赶往下一个景点。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