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傅,你损不损呐。”
听到傅彬这么说,卫朝平也笑了起来:“也就是老梁今晚没过来,否则非得气的吐血不可。”
“老梁啊.”
提到梁兴民,傅彬看向了罗阳。
当初罗阳和梁雨欣之间的事情,他知道一点,所以语气里颇有些感慨。
“罗总,瞧今晚酒会这架势,你和甬城银行的关系匪浅啊?”
卫朝平打破略微尴尬的气氛,转移了话题。
“合作的多了,关系自然不错。”这没什么好隐瞒的,罗阳实话实说。
“基金公司有了,和银行方面关系也不错”
卫朝平试探着询问道:“难道罗总是想打造一个融资平台?”
他这话不说还好。
罗阳可太了解卫朝平嘴里的融资平台了。
上辈子在地产行业里厮混了这么多年,对于地产公司融资的渠道和方式不要太了解。
自己搭建融资平台就是其中一种。
不少地产公司都会在体系内成立基金公司,以及银行等一整套架构,最初时候,成立的基金产品大多只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放开。(这是好听一点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擦边的集资。)
每一只产品规模在两三个亿不等的规模,其实就应对地产集团某一个项目。
自己成立的银行就是用来担保这只基金产品的。
罗阳自己也购买过这类基金产品,最早的时候,公司给出的年化收益高达15%~18%,后来随着地产公司融资渠道变多,地产开发项目利润变薄,基金产品的收益也慢慢随之下降。
年化收益跌到10%左右收益的时候,罗阳就没再投资。
也就是在他收手后一年半多一点时间,行业遭遇大萧条,N多地产公司基金产品暴雷,后来别说收益了,就是本金都拿不回来.
“卫总也想打造这么一个融资平台?”
勾起记忆碎片的罗阳随口回应了卫朝平一句。
“罗总果然还是一直关注着地产行业的。”
卫朝平笑着道;“现在国内不少大型地产公司都在搞这一套,但是规模小一点的区域性地产公司却因为种种限制,搞不起来,但是地产公司对资金的需求却是一如既往的渴求.”
他能说这番话,表示认真了解过这套运作体系。
像阳光地产这种区域性公司来说,项目局限于魔都地区,因为城市房价的原因,可能年销售额看上去并不小,但是实际上整个公司规模却不大。
这种现象很正常。
在魔都主城区一个10万平米的住宅小区,由于房子的单价高达好几万一平米,整个项目的产值就高达好几十个亿,但是项目管理班子却是管理10万平米建筑面积的人员数量。
换到四五线小城市,12年的时候,房价才三四千一平米,10万平米的一个小区的产值也就三四个亿,同样需要一套管理班子。
这样一对比就能看出来,同样产值情况下,在小县城里开发,需要10倍的管理人员才能抵到魔都同样产值的项目。
所以别看阳光地产现在年产值两三百个亿,但是很可能卫朝平的公司总共也就一两百号人。
这和动辄大几千,甚至上万员工规模的地产公司相比,阳光地产天然就不具备内部集资的条件。
“罗总,有没有兴趣合作一把?”
卫朝平果然如同罗阳猜想的那样:“我这边拿出一个项目来,给到15%的年化收益,这只产品规模大概5个亿,使用时间放到1~2年都可以”
“卫总的意思是让我的基金公司帮你做一只产品?”
罗阳想了想道:“让甬城银行帮我销售。”
“是的,罗总想的没错。”
卫朝平觉得和懂行的人沟通就是这么轻松:“我拿项目股权做抵押,相信甬城银行会愿意接受的。”
“15%的年化收益.”
罗阳低头沉思起来。
这个收益说高不高,说低不低。
因为对于地产公司而言,预售环节就开始回笼资金了,周转快一点的公司,两年能做三个项目,完全能够支撑这样的融资成本,毕竟使用这笔钱可以降低自有资金使用率(在地产公司资金使用上有一个自有资金使用率的概念,用别人的钱来赚取项目利润,哪怕低一点也可以接受。)
但是他自己没有银行这样的平台,如果让甬城银行参与进来的话,起码拿走4~5个点的收益。
罗阳这边的基金公司也不可能一点管理费不收,即便和银行收取的一样,留给市场的就只剩下5%了。(中间还涉及销售人员的提成等一系列费用)
除非能把甬城银行那边谈到4%,灰犀牛资本也只收取4%的管理费,剔除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剩余6%多一点的收益留给市场,发售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比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