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星河山月 > 第43章 皇宫惊变

第43章 皇宫惊变(1/2)

    李烨在接管小平津关后,连夜部署关上防务。

    他下令将木筏拖入关内,以备后续的搭建浮桥搭之用。

    当天空渐露鱼肚白时,李烨并未有丝毫松懈,立即召见了罗灿。

    罗灿步入帐中,仍旧神采奕奕,恭敬地行礼道:“见过大都督。”

    李烨微笑着摆了摆手,表示:“我们私下里,无需如此拘谨。”

    但罗灿坚持道:“军中规矩,礼不可废。”

    李烨只好无奈地点头,随后说道:“我们攻下小平津关后,孟津关那边定会派兵前来夺回。

    你我需带领各自骑兵出关御敌。至于守关将领的人选,你可有合适人选?”

    罗灿显然对自己的部下十分了解,马上推荐道:“郎将卢子明,带兵有方,沉稳持重,是守关的不二人选。”

    李烨听后,立即拍板决定:“好,那就让卢子明留守小平津关。你我各自率领两千骑兵出关,务必将来犯之敌围歼在关下。”

    罗灿应声道:“喏!”

    正如李烨所料,孟津关守将得知小平津关失守后,立即调集了超过一万的兵马,意图迅速反击,重夺关隘。

    当这支人马在与小平津关守军激战正酣的时候,李烨与罗灿二人率兵出其不意地从背后发动猛攻,致使敌军损兵折将,丢盔弃甲。

    最终,在李烨和罗灿追击下,敌军仅有三千余人狼狈逃回孟津关。

    此时的孟津关守将,面对兵力的严重折损,深感局势的严峻,只能匆忙派遣人向洛阳城请求增援。

    然而,洛阳城的守军也仅有两万多人马,对于孟津关守将的请求,虽有心却无力。

    东都留守季儒匆匆封锁了小平津关失守的讯息。

    然而仅仅一日后,这一消息在李烨的授意下被散布,致使洛阳城内军心动摇。

    大宁八年的四月末,并州左路军大都督李裕,协同麾下大将侯恕和第五伯逾,率领着十三万大军,兵临长安城。

    李裕并未急于攻城,而是选择了三面合围,静静等待长安城内局势的变化。

    此刻的长安城,百业凋零,民生困苦,人口锐减至大乱前的半数以下。

    大多数人之所以仍滞留于此,只因外出亦无容身之地。

    长安守军虽仍有七八万之众,但是军心尽失,战力全无。

    这一日,天象异常,白日狂风肆虐,天色昏沉,白昼宛如黄昏。

    长安城内,一群武官浩浩荡荡地朝皇宫进发。

    他们几乎囊括了长安的所有守备力量将领,其中以近侍武官直阁佟文、禁卫军统领鞠骞、城门卫将军厉玉安为首。

    然而,他们的目的并非护驾,而是逼宫,意图迫使杨召退位投降。

    而在长安皇宫内,杨召却置城外的危急于不顾,仍在神龙殿中沉溺于酒色之中。

    当左侯卫大将军郑收战死的消息传来时,杨召虽然曾经召集文武大臣议事,但是到场者寥寥无几。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杨召并未发怒,反而温和地勉励了几位到场的大臣。

    随后,他便回到神龙殿,继续与后宫美人们日夜笙歌。

    临近正午时分,皇帝杨召才缓缓从沉睡中苏醒,但头脑依旧混沌,唇舌间更是干涩难耐。

    他微弱地呼唤:“施庆忠,快为朕取些水来。”

    此时,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回应道:“遵命,陛下。”

    杨召微微皱眉,这并非他信赖的施庆忠的嗓音。

    于是他疑惑地问:“施庆忠何在?”

    近年来,杨召养成了一个习惯,即在神龙殿中独自安寝。

    即便是前一晚陪伴在侧的佳人,也会在事后被悄然遣离,确保杨召的安全和宫殿的宁静。

    而能够例外留在此地的,唯有内侍总管施庆忠及他精心挑选的十二名内官。

    这十二人,既是施庆忠的义子,也是他为杨召特别培养的忠诚侍卫。

    他们武艺高强,忠诚不二,分为两班,日夜轮替,以确保杨召的安危无虞。

    此刻回应的内官,正是这六人之首,名叫施怀义。

    施怀义双手捧着水杯,恭敬地递到杨召面前,解释道:“陛下,施总管接到琉璃台朱广业的禀报,说有人擅闯皇宫禁地,因此亲自前往查看情况。”

    杨召闻言,点了点头,并未多言。

    他只是接过水杯,大口地饮下,以缓解口中的干渴。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神龙殿的宁静。

    一个内官急匆匆地闯入殿内,口中大声呼喊道:“陛下,大事不好了!”

    这内官欲上前禀报,却被施怀义伸手拦下。

    杨召见这内官如此慌张,心中不悦,正要出言呵斥。

    这时,施怀义已经先一步盘问起来:“怎么是你?我记得你是原来仁寿宫的鱼恩。”

    杨召听施怀义这么一说,也认出了来人正是皇后刘蕊身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