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攻破袁绍派遣的刘备、文丑等人的队伍,还师官渡。沮授建议发挥袁绍占据北方,物资财货优厚的优势,避开与曹操军队的正面激战,拉长战线,徐徐图之。
袁绍不听从。袁绍军将要渡河时,沮授认为应该留守延津,分兵前往官渡,如果战胜,不耽误迎敌,如果有问题,还可以撤退。
袁绍不听从。沮授在过河前感叹道:“为首者野心勃勃,部下只知贪图功名,悠悠的黄河,我的命运将如何?”
于是以生病为由请辞,袁绍痛恨他,故将沮授所辖部队划分给郭图。
袁绍挖地道准备袭击曹营。于是曹操在营内挖掘深沟来阻挡,又派遣奇兵袭击袁绍的运输车,取胜并焚烧了袁绍的军粮。
曹操与袁绍相持已久,百姓疲惫,很多投靠了袁绍,军队缺少粮食。
恰逢袁绍派遣淳于琼等带领万余人迎接从北来的运输车,沮授劝说袁绍:“可以派遣蒋奇另外带兵作为友军在外围突击,以此来切断曹操的包抄。”
袁绍还是不听从。淳于琼驻扎在乌巢,离袁绍军队四十里。曹操让曹洪留守,亲自率五千骑兵夜袭淳于琼,袁绍派兵救援,失败逃走。
曹军打败淳于琼等人,全部斩杀。曹操还军,还未到营地,袁绍将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投降。袁绍军大溃败,袁绍和袁谭骑马渡河逃走。
袁绍逃走时,沮授没来得及渡河,被俘虏后见到曹操,曹操劝降沮授,让他与自己共谋大业。
沮授以宗族性命皆在袁绍之手拒绝。曹操感叹:“如果早点得到沮授,平定天下就不足为虑了!”后沮授意图逃跑,返回袁绍处,被曹操所杀。
沮授原名元让,字沮授,他的才智为袁绍阵营增添了不少光彩,年轻时沮授在冀州做官,以机智和口才声名鹊起。
无论是处理政务还是应对突如其来的局面,沮授总是能从容应对,有人说他是那个时代最接近“谋士”的人物之一,聪明果断,见微知著。
沮授的真正崭露头角是他进入袁绍阵营后,在袁绍的多次战略决策中,沮授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且常常能一语中的,帮助袁绍赢得了不少战役。
他在官渡之战之前提出的“联合抗曹”计划,虽说最后这一计划并未完全实现,他提出的见解却精准地预测了曹操的军事动向。
尽管沮授的谋略为袁绍带来了不少好处,袁绍却始终无法完全信任他,从沮授的立场来看,袁绍显然是一个疑心重的主,屡次因小事怀疑沮授。
沮授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该成为袁绍心头的疑虑,这或许正是他一生中的一个深深烙印。
沮授的能力、才华、忠诚心都没问题,问题出在了袁绍的心性,和他对待下属的方式,这样的领导不信任,才是沮授后来命运转折的根源。
袁绍始终未能真正地完全信赖他,给他足够的权力与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沮授和司马懿两个人都是三国历史上重要的谋士,他们都处于那个乱世的核心,知道如何凭借智慧站稳脚跟,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应对局势的方式。
沮授刚直,坚定,司马懿则是一个极为擅长低调行事、随时调整策略的人。
司马懿的成功,在于他能迅速适应形势变化,在动荡不安的政局下,司马懿始终能将自己的立场放得较低,选择不做锋芒毕露的事情。
他不急不躁,能在袁绍、曹操、刘备三方势力之间游刃有余,无论是在曹操手下还是在后来的魏国政治中心,司马懿都能利用现有的局势获取最大利益。
沮授尽管才智过人,可他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的直率性格,他缺乏一种必要的灵活性,尤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政局时。
在袁绍死后,沮授对局势的判断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框架里,完全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到来,他对一些局势变化未能迅速作出反应,导致自己逐渐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司马懿的“随遇而安”哲学正好与沮授的刚直作对比,司马懿擅长调整策略和姿态,随着局势变化做出精准的应对。
沮授则不同,他固守着自己对袁绍忠诚的信念,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做事原则,这种“原则性”是沮授的优势也是他最大的软肋。
沮授的命运并未因为他的才智而得到应有的回报,他的结局反映了三国乱世中,那些既有忠诚又有智慧的人,在权力的漩涡中被吞噬。
“马革裹尸”这个词,对于沮授来说并非空穴来风,他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袁绍去世后,沮授的命运急转直下,袁绍的儿子袁尚继位,袁尚心胸狭窄,对于父亲留下的谋士们反而多了几分戒心。
袁尚年轻气盛,急于证明自己,对父亲旧部抱有强烈的戒心,像沮授这样的核心谋士,袁尚并未像父亲那样看重他,反而认为这些旧臣对新领导的忠诚度存疑。
沮授的能力和声望非但没有帮助他赢得更高的地位,反而使袁尚对他更加提防。
兄弟内斗只会给曹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