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在历史上还有一件值得说的事,那就是他的夫人。袁熙有过两任夫人,第一任夫人名为吴氏,但不幸早卒。
第二任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甄姬了,也就是曹丕后来的妻子,文昭甄皇后甄宓。甄宓是有福气的人,算命先生曾说她以后必是贵不可言,袁绍听闻后于是将其许配给了次子袁熙。
随后袁熙去了幽州赴任,甄宓留在冀州照顾母亲,但官渡之战战败,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喜,纳之,甚得宠爱。
后来就是生下了魏明帝曹叡以及东乡公主。因为袁熙的原因所以一直有一些人揣测魏明帝曹叡可能不是曹丕的亲生孩子,但这种几率极小,这种看法也没什么依据。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围攻邺城,守将审配誓死坚守。当时审配为了激励军士,便称幽州刺史袁熙的救兵马上就到。
然而审配苦守邺城数月才失城,可袁熙的援军始终未到。当时袁熙的母亲刘氏和妻子甄宓就在邺城,那袁熙为何对邺城见死不救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袁熙出身汝南袁氏,为冀州牧袁绍与第二任妻子刘氏之子,由于袁家是汉末顶级的世家大族,所以袁熙自小就过着优渥的生活,受到良好教育。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从冀州牧韩馥手中夺取冀州而成为冀州牧,自此冀州治所邺城就成为袁家的大本营。
由于冀州对袁绍十分重要,所以他为了拉拢当地世族而巩固统治,就让第二子袁熙娶了中山郡无极县的无极甄氏之女甄宓为妻。
因此袁熙就是甄宓的首任丈夫,但他却远没有妻子甄宓那么出名。而甄宓后来被曹丕夺走,生下了魏明帝曹叡而被其追认为曹魏皇后。不过中山甄氏在汉末就已衰落,可见袁熙并不那么得袁绍喜爱。
然后袁绍就凭借冀州攻略并州、青州、幽州等三州之地,逐渐成为汉末最强枭雄。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消灭困守易京的公孙瓒,一下坐拥河北四州之地。
随后袁绍派三子一甥出镇四州,而袁熙就成为幽州刺史并出镇幽州。此后袁熙就一直待在幽州,而妻子甄宓则一直留在邺城照顾婆母刘氏,所以袁熙此次与甄宓一别就是永别,夫妻二人再也没见过面。
然而袁熙手下的幽州只有西部地区,而幽州东部的辽东郡、乐浪郡、玄菟郡、辽东属国等四郡之地则控制在辽东太守公孙度手中。
然而袁绍在消灭公孙瓒之后并没有进军幽东四郡,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幽东过于偏远,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孙度实力强大而短时间难以消灭。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急于夺取中原,结果在官渡之战败给曹操,袁家自此由盛转衰。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病死,长子袁谭与次子袁尚争位。而袁熙作为第三子,在两位兄弟的内讧中保持中立。
一方面是袁熙不像三弟袁熙那么得宠而被立为后嗣,另一方面是他不像大哥袁谭那样是嫡长子而有较高的合法性。
曹操见袁谭与袁尚内讧,趁机攻略河北,还拉拢势弱的袁谭攻击势强的袁尚。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其子曹丕夺走甄宓。袁尚兵败逃往幽州投靠二哥袁熙,袁谭则在随后被曹操斩杀。
此前邺城守将审配忠于袁氏,誓死抵抗曹操,每天都在等待袁熙的援军前来。然而袁熙就像两位兄弟此前内讧那样,始终待在幽州隔岸观火,没有派兵前去救援。
这可能是因为公孙度当时威震幽东,野心很大,时常图谋西进。因此袁熙为了保住幽州不失,只得一直坐镇幽州防止公孙度趁火打劫。
建安十年(205年),袁熙手下的大将焦触和张南见袁家大势已去,于是起兵反叛,赶走袁尚与袁熙而献出幽州投靠曹操。
幸好袁绍生前与乌桓交好,曾联合他们消灭公孙瓒,所以袁熙与袁尚就东逃投靠乌桓人。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在白狼山之战获胜,打得乌桓一蹶不振。袁熙与袁尚只得继续东逃,投靠了辽东太守公孙康。
不过袁尚并不甘心失败,就与袁熙一起谋划杀掉公孙康而占据辽东与曹操对抗。而公孙康为了讨好曹操,则决定杀掉袁熙与袁尚向曹操示好。
接着公孙康就设宴邀请二袁,在席间将二人抓捕,绑在地上。
当时辽东气候寒冷,所以跪坐在地上的袁尚被冻得不行,就求公孙康能给张草席垫在地上。
而袁熙自知命不久矣,就自嘲说脑袋要远行万里,还要草席说什么。随后公孙康将二袁杀死,把首级献给曹操。
曹叡的生母是汉末三国时期有名的美女甄宓,而甄宓有过两个丈夫,一个是袁绍的儿子袁熙,一个是曹操的儿子曹丕。
甄宓嫁给袁熙的时间在建安初年,是袁绍为了拉拢中山甄氏而进行的政治联姻,具体时间不详。
后来袁熙被袁绍任命为幽州刺史,他就前往幽州镇守而留妻子甄宓在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