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柏宸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襟,迈步走上舞台。当顶光落在他身上的那一刻,他闭上眼,脑海里闪过沈知远的一生:从长安的书斋里研墨读书,到战火逼近时打包典籍,再到下定决心西迁的决绝…… 再次睁开眼时,他的眼神已经变了,多了几分文人的谦和,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韧。他手里捧着一本线装书,语气沉重却有力地念出台词:“这些典籍不是冰冷的文字,是我们民族千年的文脉,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根。就算拼了这条命,也要把它们护送到安全的地方,绝不能让它们毁在战火里。” 他的声音里带着文人的柔弱,却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眼神落在 “典籍” 上时,满是珍视与敬畏。
表演结束后,排练厅里安静了几秒,随后响起了轻柔却真挚的掌声。王进松老师率先开口,语气里满是认可:“不错,柏宸,你很会抓角色的核心特质。沈知远的‘柔’和‘刚’,你都表现出来了。不过有个细节可以再调整一下 —— 当你说到‘拼了这条命’的时候,眼神可以再坚定一点,再沉一点。沈知远虽然是文人,但在护书这件事上,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要更突出一些,让观众能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他的孤注一掷。”
张毅老师也站起身,走到舞台边缘,指着剧本里的一段台词说:“还有这里,沈知远提到苏晚的时候,不用刻意表现出牵挂。文人的情感大多是内敛的,你可以加一个小动作,比如说话时不自觉地摸一下口袋 —— 就当口袋里装着苏晚写的信,这个动作不用大,轻轻一碰就好,既含蓄,又能让观众感受到他心里的柔软,比直白的情绪表达更有力量。”
姜柏宸认真地听着,手里的笔在剧本上快速记录着,时不时点头回应,把每一个建议都刻在心里。他知道,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正是让角色从 “纸片人” 变成 “活生生的人” 的关键,而前辈们愿意毫无保留地指点他,是对他最大的认可与期许。
接下来的几天,排练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天清晨,姜柏宸都会提前半小时来到排练厅,把前一天前辈们提的建议反复琢磨,对着镜子练习眼神和动作;休息时,他也会主动凑到前辈们身边,听他们聊过去的演艺经历,请教如何更好地处理角色的情绪转折。
第三天排练时,姜柏宸要演一段沈知远在西迁途中,发现典籍被雨水打湿的戏份。他跪在舞台上,小心翼翼地捧着 “湿掉的典籍”,手指轻轻拂过 “书页”,眼眶慢慢泛红,却没有哭出声,只是咬着下唇,肩膀微微颤抖。那一刻,整个排练厅都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个在雨中护书的文人。
表演结束后,葛幼老师忍不住鼓起掌,语气里满是赞叹:“柏宸,你进步太快了!这个片段比前两天又好了很多。你看你刚才的眼神,从发现典籍被淋湿的慌乱,到心疼的愧疚,再到下定决心保护好剩下典籍的坚定,情绪层次特别清晰,而且特别自然,完全没有刻意表演的痕迹。”
陈导明老师也笑着点头:“没错,柏宸,你很有灵气,也很肯下功夫。前两天我们提的建议,你不仅听进去了,还消化成了自己的东西,融入到表演里。现在的沈知远,越来越鲜活了,已经有了‘魂’。”
郭大老师拍了拍姜柏宸的肩膀,语气里满是欣慰:“现在的年轻演员里,肯沉下心琢磨角色的不多了,你能做到这一点,很难得。继续保持,照这个势头下去,正式演出的时候,肯定能给观众带来惊喜。”
听到前辈们的夸赞,姜柏宸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语气真诚地说:“谢谢各位老师的指点,要是没有你们帮我抠细节,我肯定达不到现在的效果。我还有很多要学的,以后还要麻烦老师们多指教。”
白露、呵呵和林星婉坐在观众席的角落里,看着姜柏宸被前辈们认可,脸上都露出了骄傲的笑容。呵呵小声对白露说:“露露姐,你看柏宸哥,现在越来越自信了!老师们都在夸他呢,太厉害了!”
林星婉也点头,手里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姜柏宸的进步:“柏宸不仅肯学,还特别会悟。前辈们提的建议,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结合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去调整,这样的演员,才能走得远。”
白露看着舞台上的姜柏宸,眼神里满是温柔。她知道,这些天他每天排练结束后,回到家都会坐在客厅里,对着剧本反复琢磨到深夜,有时候还会拉着她一起对戏,让她从观众的角度提意见。现在,他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前辈们的认可,这份认可,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中午休息时,白露从保温袋里拿出准备好的便当,里面是姜柏宸爱吃的红烧肉、清炒西兰花,还有一碗用小火慢炖的排骨汤。她走到姜柏宸身边,帮他打开便当盒,轻声说:“快吃吧,排练了一上午,肯定饿了。今天特意多给你盛了点红烧肉,补补体力。”
姜柏宸接过便当,拿起筷子,夹了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熟悉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带着家的温暖。他抬头看着白露,眼里满是温柔:“有你做的饭,再累都觉得值。今天老师们还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