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厂里,囡囡连夜修改测试方案,第二天一早就和研发部的同事试验耐候涂层的附着力。周子轩路过研发车间,看到他们忙得热火朝天。
“遇到难题了?”周子轩递过一瓶水。
囡囡擦了擦手上的涂料:“传感器防水没做好,昨天淋雨断联了。王教授建议加耐候涂层,我们正在测试哪种涂料附着力最好。”
周子轩看着样品上的涂层:“我认识一家做海洋工程涂料的企业,他们的产品在盐雾环境下能用10年,要不要请他们来指导下?”
囡囡眼睛一亮:“太好了爸爸,他们的技术肯定更成熟,我这就联系。”
三天后,优化后的传感器再次安装到桥塔上,这次不仅做了多重防水,还加了避雷装置。看着终端上稳定传输的数据,囡囡松了口气。
氢基还原技术工业化试验的瓶颈突破
研发部的中试车间里,李工正对着电脑上的能耗数据发愁。周阳和周子轩走进来,看到他眉头紧锁。
“怎么了李工?”周阳问道。
李工指着屏幕:“周董,氢基还原的纯度是达标了,但能耗比预期高10%,主要是氢气压缩环节耗电太多,这样工业化生产的话成本降不下来。”
周子轩凑近看数据:“有没有办法优化压缩工艺?比如分阶段压缩,或者回收压缩热?”
李工摇头:“我们试过了,效果不明显。倒是王博士提出用膜分离技术提纯氢气,能减少压缩步骤,但膜材料的成本太高,而且寿命只有半年。”
周阳沉思道:“膜材料是关键,我记得**的张教授在研究新型陶瓷膜,耐温性好,寿命长,我让囡囡联系下,看看能不能合作研发。”
囡囡正好带着王博士过来,听到这话连忙说:“爷爷,我昨天刚和张教授的团队通了电话,他们愿意提供样品测试,下周一就能寄过来。”
王博士补充道:“如果陶瓷膜能用,预计能降低30%的压缩能耗,膜寿命要是能达到一年,成本就能接受了。”
周阳拍板:“马上安排测试,需要什么设备尽管提,研发预算再追加200万,一定要攻克这个瓶颈。”
半个月后,陶瓷膜样品到货,测试结果令人振奋:氢气纯度提升到99.9%,压缩能耗下降35%,而且在高温下运行稳定。李工激动地向周阳汇报:“周董,成功了!用陶瓷膜的话,工业化生产的成本能比传统工艺低15%!”
周阳看着测试报告,脸上露出笑容:“好!李工,你们团队辛苦了,这个突破能让我们的氢基钢材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子轩,让生产部开始设计工业化生产线,争取年底前动工。”
员工技能大赛与人才梯队建设
七月,轧钢厂举办了第一届员工技能大赛,涵盖焊接、轧钢、智能设备操作等八个项目。周阳、周子轩和囡囡坐在评委席上,看着选手们各显神通。
在智能设备操作区,年轻员工小林正在用VR设备模拟调整轧机参数,动作又快又准。旁边的老工人王师傅看得直点头:“这小子比我当年强多了,我们那时候全靠手感,现在用数据说话,精准多了。”
囡囡笑着说:“王师傅,您的经验也很宝贵,小林刚才调的参数,还是参考了您总结的‘轧制口诀’呢。”
王师傅乐道:“那是,老经验加新技术,才是真本事。”
焊接比赛区,尼日利亚钢厂的当地员工阿明正在参加比赛,他的鱼鳞焊已经有模有样。赵工在一旁介绍:“这是王师傅带出来的徒弟,进步特别快,这次特意从尼日利亚回来参赛。”
周阳看着焊缝,点头道:“焊得不错,有我们轧钢厂的样子。子轩,赛后把优秀选手组织起来,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让他们带徒弟,把技术传下去。”
周子轩答道:“已经安排了,还会给工作室拨专项经费,支持他们搞技术革新。对了,大赛前三名还能获得去德国钢铁企业交流学习的机会。”
员工们听到这话,欢呼声一片。小林激动地说:“真能去德国?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他们的精密轧制技术!”
大赛结束后,周阳在颁奖仪式上说:“技术不分新旧,人才不分先后。轧钢厂的未来,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工人。希望大家以获奖选手为榜样,勤学苦练,让我们的钢材越轧越精!”
绿色工厂认证与碳足迹管理
环保部的孙部长拿着一份报告走进会议室:“周董,周总,囡囡,我们申请的国家绿色工厂认证通过了!这是证书。”
周阳接过证书,欣慰道:“太好了!这是对我们绿色生产的肯定。孙部长,碳足迹管理系统建得怎么样了?”
孙部长翻开报告:“已经建成了,能追溯每一批钢材从采矿到出厂的碳排放数据。我们还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对接了,下个月就能开通碳交易账户,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