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 番外 庙号和谥号

番外 庙号和谥号(1/2)

    听完李若琏的解释,朱慈炯终于想通了一件事。

    前东厂提督张容奉他父皇崇祯的命令,救走了他大哥朱慈烺。

    至于他们去了哪里,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搞清楚这件事,朱慈炯又追问李若琏其他问题。

    李若琏早有准备。

    对崇祯名声不利的事,他一律回答不知道。

    除此之外,他尽量如实回答。

    问了半天,朱慈炯还是没有打探出他大哥的下落。

    无奈只能让李若琏离开。

    休息了一会,朱慈炯下令:“让王之心进来。”

    王承恩低头出去传话。

    片刻后,王之心来到了偏殿。

    朱慈炯还是老样子,直接询问王之心是否知道朱慈烺的下落。

    王之心并不知情,只能老老实实回答道:“回陛下的话,奴婢不知。”

    “那...”朱慈炯沉吟些许后继续问:“父皇驾崩前,都和你说了些什么?”

    王之心抬起头,认真说道:“先皇只对奴婢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

    “先皇让奴婢尽心辅佐陛下。”

    “没了?”

    “没了。”

    朱慈炯瞪大双眼,不怒自威道:“王之心,你敢戏耍朕?”

    要知道崇祯驾崩前单独召见了很多人。

    召见王之心的时间比召见内阁首辅邱瑜的时间还要久。

    现在王之心说崇祯只对他说了一句话。

    别说朱慈炯不信,就连王之心自己都有些不信。

    为了证明的自己没有说谎, 王之心连忙磕头:“陛下饶命,奴婢不敢。”

    朱慈炯冷哼一声:“你在乾清宫待了那么久,父皇只对你说了一句话,你觉得朕会相信吗?”

    王之心使劲磕头:“奴婢所言句句是真,请陛下明察。”

    看着王之心的样子,朱慈炯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询问一番后让他离开。

    随着殿门关闭,偏殿内再次恢复安静。

    朱慈炯开始思考。

    在他看来王之心肯定知道些什么。

    但就是不肯说。

    想到这,朱慈炯对王之心有了一些恨意。

    可是他初登大宝,现在应该施恩,而不是立威。

    又过了一会,他似是对王承恩说话,又似是自言自语道:“王之心这厮,不老实。”

    王承恩既没有趁机落井下石,也没有帮王之心说好话,而是低着头提醒:“陛下该休息了。”

    朱慈炯抬头往窗外看了一眼,这才意识到已经是深夜。

    他起身前往钟粹宫准备休息。

    钟粹宫位于乾清宫东北方向,最早叫咸阳宫。

    嘉靖十四年改名为钟粹宫。

    隆庆五年又改称兴龙宫,为皇太子居处,后又复改为钟粹宫。

    翌日天明,还在守丧的朱慈炯召集群臣商议。

    当着群臣的面,他宣布一切照旧。

    内阁,六部九卿的官员都各司其职。

    接下来众人开始商议两件事。

    一是给崇祯上庙号和谥号,二是确定新的年号。

    内阁首辅邱瑜率先说道:“陛下,今先帝驾崩,按照规矩应给先帝上庙号和谥号。”

    朱慈炯点头:“确实如此,还请诸位议定。”

    庙号指皇帝去世后,在太庙奉祀时的名号。

    这个制度起源于商。

    当时只有三种庙号。

    分别是太,高和中。

    (太宗太甲,高宗武丁,中宗太戊。)

    当时只授予开国之君,或扩大版图治国安邦的明君,亦或是中兴之主。

    周朝灭亡后,这个制度被废止。

    到了汉朝,庙号制度被重新启用。

    如汉文帝刘恒的庙号是太宗,汉武帝刘彻的庙号是世宗。

    皇帝除了庙号,还有谥号。

    谥号大约起源于西周时期。

    当时地位较高的人包括皇帝死后,都会被加谥。

    最开始皇帝的谥号只有一两个字。

    如汉太祖刘邦的谥号是高,汉文帝刘恒的谥号是孝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迭,皇帝的谥号字数也越来越多。

    到了明代嘉靖之后,皇帝谥号字数已经由最初的一两个字增加到十九个字。

    如嘉靖谥号是: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文字虽多,但称得上谥号的只有一个肃字。

    谥号有褒有贬。

    具体的褒贬要根据此人的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进行综合评估。

    不过考虑到皇帝身份的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谥号都是褒义,很少有贬义。

    庙号亦是同理。

    另外。

    由于唐代之前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