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局。这是他结合现代军事思想与明末现实得出的看法,某种程度上与历史上孙传庭等人的思路暗合,但更强调灵活性和后勤打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卢象升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他没想到这位看似年轻的总兵,竟有如此见识,并非一味逞勇斗狠之辈。他微微颔首:王总兵见识不凡。坚壁清野,伺机而动,确是老成谋国之言。然……他话锋一转,语气带上了几分刚烈与决绝,朝廷旨意催促,言官议论汹汹,我辈身为守边大将,岂能一味畏敌避战?有时明知不可为,亦当为之,以报国恩!
这便是卢象升的坚持,也是他的宿命。
王小龙心中暗叹,知道很难改变这位忠臣的想法,只好道:卢大帅忠勇,末将佩服。然用兵之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保全有用之身,方能长久为国御寇。他这话已经说得相当直白,几乎是在暗示卢象升不要硬拼。
卢象升闻言,猛地看向王小龙,目光锐利如剑,仿佛要刺入他内心:王总兵此言,倒似有些……消极避战之意?莫非是‘旧伤’缠身,磨了锐气?他的语气带上了一丝审视和不易察觉的失望。他卢象升最重气节,“宁可玉碎不为瓦全”乃其座右铭。
气氛瞬间有些凝滞。
王小龙知他误会,却无法解释自己知晓历史结局,只得迎着他的目光,坦然道:末将并非惧战。只是不忍见将士无谓牺牲,不忍见国朝元气空耗。锐气当用于该用之时,而非逞一时之血勇。末将之锐气,只向虏寇要害之处,不为虚名。
这话不卑不亢,既有原则,也有自己的坚持。
卢象升盯着王小龙看了半晌,见他目光清澈坦荡,并无怯懦之色,反而有种深沉的自信和某种他无法完全理解的洞察力。他脸上的严厉稍稍缓和,叹道:但愿如此。王总兵非常人也,望你好自为之,莫负了这身本事和朝廷厚望。
他顿了顿,从腰间解下一柄短刃,递向王小龙:此刃随我多年,斩虏无数。今日与王总兵一见,颇觉投缘,便赠予你。望你谨记今日之言,他日于国于民,真能有所建树。
这既是赏识,也是一种警示和督促。
王小龙郑重接过短刃,入手沉甸,刃身寒光流转,显然并非凡品。他肃然道:多谢督师厚赠!末将定当铭记卢大帅教诲,戮力报国,不敢有忘!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