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战国:开局一块地 > 933 乐毅的上中下三策(上)

933 乐毅的上中下三策(上)(1/2)

    话说卫国这么一个军力弱、地盘小、土地还算肥沃的国家,居然国祚如此长久——直到秦始皇鲸吞六国之后,还延续着社稷香火,最终亡于秦二世之手。

    按理来说,这样的小国就是大国眼里的一块肥肉。

    早就该被吃干抹净了才对!

    细数卫国能苟活这么久的原因,第一点,就是善于站队!

    遥想当年,在公元前696年左右,卫国内乱,时任卫国君主的卫惠公被赶下台,而彼时齐国这边正值齐襄公在位——其实齐襄公这哥们儿极其抽象,为了和自己妹妹乱搞骨科,派一个叫彭生的,把妹夫兼盟国君主鲁桓公刺杀了,然后又把彭生杀了向鲁国交待……诸如此类。

    但是君主私德有缺,却不妨碍齐国国力强盛。

    齐襄公听说卫国打仗,于是不安分的心开始躁动——立刻出手相助,重新扶植了卫惠公上台。

    于是卫国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齐国的附庸国。

    在后来的很多年里,齐国都算是强国——卫国就在这个大国的羽翼下狗仗人势。

    再到后来,晋国公子重耳出逃流亡各国,来到卫国的时候,被卫文公‘无礼乃极’地对待了——按理说,重耳漂泊四方,一路上受到的白眼和冷遇恐怕不少,估计自己也该习惯了才是。

    而且重耳身为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胸襟和气度也都挺敞亮的。

    但是,重耳直到很多年后,对卫国的无礼仍然是耿耿于怀——也不知卫国当年到底是有多无礼……

    史书上没细写,着实可惜。

    晋国称霸之后,重耳下令出兵攻伐卫国——如今齐国也保不住卫国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卫国被中原霸主打得落花流水,连国君都被打跑了。

    于是卫国秉承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又成了晋国的附庸。

    后来晋国强大了很多年,确实将卫国这个小弟保护得蛮好。

    等到晋国灭了之后,魏国囚杀卫怀君,继任卫君是魏国的女婿——于是卫国又理所应当地成了魏国的附庸。

    在真实历史上,秦国强大起来之后,卫国又跟秦国眉来眼去。

    于是秦始皇灭了六国,独独留下卫国没有灭,让自家这个附庸延续香火。

    直到胡亥这个连自己亲兄弟姐妹都不认的奇葩来了——连亲兄弟都不认,更不会管‘卫国是秦国附庸’这样的历史情谊咯。

    估计胡亥觉得:自己想要和父亲嬴政比肩,也总得有个军事上的成绩才对。

    偏偏天下各国都被亲爹灭了,拔剑四顾心茫然,于是只能拿小弟卫国开刀。

    卫国就这么悲催地灭于秦二世这个沙比之手。

    这,便是卫国的前世今生……说来也挺惨的。

    在各个大国之间当墙头草,不惜当了‘齐晋魏秦’四姓家奴……可最终还是亡于主子手里。

    除了善于站队之外,卫国之所以能在这个大争之世苟活那么久,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卫国所处的地理位置。

    卫国,居然夹在楚、韩、赵、魏、齐五个大国的夹缝之中——同时和这五个大国接壤!

    于是可想而知——任何一个大国想要独吞卫国,都会引发卫国周边其他邻国的不满和警惕。

    在相互制衡的邦交环境下,卫国就一直这样苟延残喘——虽然国土面积小,但是境内歌舞升平、坐看天下各国攻伐杀戮……倒也是当今乱世之中的和平安详之地。

    言归正传——

    莒阳以东,是【焦原山】和大海。

    莒阳以西,也是连绵的群山——直至卫国边界。

    如此一看……莒阳果真是卡在楚军北进伐齐的咽喉要道之上。

    难怪齐国人不惜在莒阳投入海量的资源,建造了这座堪称无敌的要塞……乐毅不得不承认,楚军想要从南方进攻齐国本土,就非得攻下这座莒阳城不可。

    于是一众楚将也都认清了现实。

    在片刻的沉默之后,一员楚将起身拱手:“大司马,末将愿为先锋,亲领所部,为大司马攻破此城!”

    乐毅并不说话,只是沉吟。

    良久之后,乐毅终于缓缓说道:“无论如何,不可强攻莒阳城……我有三策。”

    “下策——分兵。留下五万新军于此处设防,转而将主力大军运往西边攻伐秦国。”

    “若齐军无动于衷,我军可以先灭秦国,再灭赵国。”

    “若齐军想要援助秦国,那便要从莒阳城这个乌龟壳里钻出来——我已经在东部留下五万武军,如若平原正面交战,齐军应该不是对手。”

    一众楚将听得眼睛都亮了!

    此计甚妙!

    你们齐国人不是仗着王八壳坚固、死守不出吗?

    那好,那我不打你了。

    我去挑软柿子捏!

    除非齐国人坐视秦赵等国亡于大楚之手……否则他们便必须要出城、南下攻楚。

    届时平原野战,齐军最大的依仗——莒阳坚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