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称为“和平武装夺权”,是因为贝尼托的这次统一活动,并不意味出现大规模的流血事件,更不希望发生战争。
因为一旦导致战争发生,那所谓的“统一”,会对贝尼托的个人威望造成一定的打击,这可能让他的敌人们将他渲染成为“屠杀同胞的刽子手”。
当然,在不出动军队的情况下,贝尼托想和平实现意大利的统一,自然不会天真的靠“示威游行”那一套绵软无力的办法。
曾经混迹意大利工党的贝尼托,打算利用民众的力量,从而瘫痪教宗国和那不勒斯王国的政府和军队,然后由黑衫党带领群众,接管两个国家的一些资产,再堂而皇之的“公投”并入意大利王国。
于是……
1924年6月开始,教宗国和那不勒斯地区,开始出现各种动乱,社会秩序陡然瓦解,向着崩溃的深渊跌落。
两地的黑衫党成员在街头上开始大肆宣传政府的腐败,劝慰市民不要害怕,同时拉拢贵族和大资本家,并且声明保护工农的正当权利。
在黑衫党的带领下,早已经积累了大量不满的民众,冲击当地的邮电局、政府部门、警察总部、火车站、兵营及其他重要设施。
同时,黑衫党控制的媒体对于教宗国和那不勒斯王国的军队和警察公开喊话,要求国家军队和警察要严守中立,不予干涉,他们尊重军人和警察,只反对怯懦无能的政客。
在这种极其带有针对性,同时又满足民众精神需求,保证大部分人利益的舆论攻势下。
黑衫党成功的接管了两地大部分政府机关,军队和警察群体选择了观望,而教皇和那不勒斯王室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黑衫党胡作非为。
这其实也是十分正常的情况,因为相较于意大利王国,地处南方的教宗国和那不勒斯王国这些年的发展可谓十分不易,绝大部分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政府的不满早就已经达到了爆发的边缘。
这是十分正常的情况,毕竟亚平宁半岛南部向来不是欧洲的富裕地区,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甚至和东欧处在一档。
所以,在黑衫党的鼓动和带领下,他们毫不客气的选择了对政府进行报复。
在教宗国和那不勒斯王国社会秩序彻底崩坏的同时,身处佛罗伦萨的贝尼托,也开始了他的表演。
6月12日。
由贝尼托亲自带队,十几万黑衫党正式开启了“进军罗马”的行动。
与此同时,在贝尼托的安排下,意大利王国军队紧跟在他们身后。
很显然,一旦真遇到了两国的军事抵抗,贝尼托会毫不客气的下令军队击溃一些试图抵抗他的“敌人”。
而贝尼托的这种忧虑并没有发生,在他前往罗马的过程中,不仅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还受到了民众的“夹道欢迎”,此时教宗国境内黑衫党组织已经彻底把握大局。
而教宗国的地方势力,对于贝尼托也完全没有抵抗的想法,只有教皇在梵蒂冈无能的暴怒,咒骂背叛他的“信徒”。
6月15日,乘坐着汽车的贝尼托来到他忠实的罗马,在数十万万黑衫党和罗马民众面前,贝尼托大声说道:“今天是意大利民族的胜利!”
被裹挟的大部分市民对于贝尼托的了解,仅限于他是意大利王国的新首相,但是就算不熟,也跟着黑衫党一起欢呼罗马城的光复。
相较于这位陌生的统治者,罗马民众并不反感,毕竟他们的口号还是很贴合民心的。
虽然黑衫党的口号主打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只要能带来一定的改变,大部分人相信不会比过去更差。
在罗马大获成功后,贝尼托迫不及待的继续向南出发,接下来他的目的地是那不勒斯。
贝尼托很清楚,时不我待的道理,不能等那不勒斯王室和政府反应过来,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彻底使得“木已成舟”。
只有这样,欧洲的其他国家才没有借口干预贝尼托的行动,尤其是奥匈帝国。
虽然那不勒斯王室民心已失,但是他们依旧有外力可以借助,上一次那不勒斯复国,靠的就是奥匈帝国的支持。
所以,贝尼托顾不得个人安危,带领黑衫党和军队,在结束罗马演讲的当天,摸黑南下,向着那不勒斯继续进发。
两天后,贝尼托就马不停歇的赶到了那不勒斯,彻底奠定了大局,那不勒斯是那不勒斯的政治中心,占领这里,其他地方基本可以“传檄而定”。
从6月12日到6月17日。
短短的五天时间,亚平宁半岛大部分民众还没有反应过来,意大利就在名义上重新统一了!
当然,贝尼托的任务显然还没有结束,在6月17日当天,贝尼托以全意大利首相的名义,迅速接管和收编两地的军队,警局。
同时,命令边境军队做好准备,应对奥匈帝国随时有可能发生的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