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二章:惊喜(2/3)
。杨氏虽然被董卓打压,但与上层社会的联系却并没有消失。他们明白长安城内正发生的斗争。董卓病倒金殿,现在竖着天子节度的河东兵却出现在了华阴,其意为何,他们如何不知?另一个绝望的是,那就是眼前的河东兵也太拉了。旗帜不整,军容不肃,一些吏士都能看到穿着一些女人的衣服,明显就是劫掠而来,行军彷佛是春游,比自家部曲都要差劲。皇帝所倚仗的就是这样的兵?所以杨氏子弟再不对大汉抱有希望,回去后就令族人紧守坞壁。果然,没多久,还在游行的河东兵在敲诈了华阴城的储备后,犹嫌不足,就开始四散劫掠乡野。当时的情况,别看杨氏诸子瞧不上这些河东兵,但人家到底是军队。一番劫掠下来,杨氏在乡野的五六个坞壁都被河东兵给攻破,损失惨重。而劫掠了一番后的河东兵,又高兴的继续向西了。所以当泰山军紧随着河东兵出现在华阴后,华阴才会被一鼓而下,杨氏子弟才会主动来接触泰山军。了悟了这里面的关节后,于禁这才放心,就在军中接见了几名杨氏子弟,他们这几家愿意携子弟效力军中,为泰山军带路。于禁当然没有不同意的,至于这些杨氏子弟的身份问题,那也是可以谈的嘛。咱们大太的政策也可以灵活灵活。当然,以上这些于禁皆不敢自作主张,所有都写成文字,令人加急送往行营给王上过目。实际上,于禁自发军以后,几乎每日都写一封军报,事无巨细。单单从这一点来看,于禁真乃张王的贴心人。而在最近的奏疏中,于禁不仅汇报了情况,还在最后说出了他对眼下局势的看法。从他对河东兵行为的了了解下,关西小皇帝想要用河东兵铲除董系一派怕有点不现实。不是说河东兵到了会提前打草惊蛇,实际上,在这一点上,小皇帝本人还是掩饰的不错的,调河东兵来是为了扈卫长安。但恐怕小皇帝本人并不了解,那就是河东兵似乎并不能被天使所约束,似乎这些人入关不是为了忠君的,而是来发财的。所以,于禁判断,小皇帝与董系的斗争没有那么压倒性的优势,其过程还会有反复。然后于禁就在奏疏里表达,可不可在渭水南部一带先行休整,不急着出现在长安,他好隔岸观火,找准最好的机会出击。当张冲看到于禁这样的奏疏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他是大为欣慰呀。于禁这个想法好不好,那肯定是好的,如能达成必然可以用最小的损失达成最大的战果。但对于禁本人恐怕就不是最好的选择了,因为早入关有什么用,谁能打下长安谁才有头功。所以一般将领根本不会理会这些,要的就是更快打入长安,那军功就是他的了。但于禁却能从总体得失去考虑,不以个人荣辱损失,真是帅才啊。再加上,于禁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这是什么?这就是靠谱啊。所以不要说他张冲偏心人于禁,而是谁遇到于禁这样的好干部,谁都会偏心的。无他,做事让人安心又放心。既然于禁主动提及了缓兵,他张冲自无不可。而且这种好处不仅是战略上的,实际上,在战术上,急缓相济也是一种好的节奏。这就和打拳一样,新手上了赛台,整个人都是紧绷的,每一击都务必全力打实,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不仅会快速消耗你的体力,还会让你的攻击意图变得特别明显。而老道的拳手是如何打拳的呢?前手拳或实或虚,既保存体力又能让对手抓不住你的意图。而一旦敌有松懈,立马一个实实的大摆拳就上来了。如此,才是一个优秀的拳手。而打仗和打拳的道理是一样的,也得虚虚实实,入长安的意图虽然是藏不住的,但什么时候入,从哪里入,就能成为玩弄虚实很好的方向。但张冲在高兴于西面局面打开的时候,文姬递过来的又一份军疏又让他的心一沉。因为这份军报上封着一根羽毛,而看其颜色,正是关羽的东方招讨大营。这军报刚刚从奉高十万火急的送到京都,文姬也是懂这羽报的意义的,所以不敢耽搁,忙将这军报递给了张冲。张冲将军报拆开,然后越看脸色越是凝重。片刻后,看完军报,张冲忍不住对文姬喟叹道:“看来我这大兵还不能西行了,得往东面去压一压局面了。”文姬好奇问道:“大王,难道关元帅那边又有什么差错了吗?”张冲摇了摇头,对蔡文姬道:“并不是,而是那曹操真的是枭雄一般的人物啊,其人竟然将半个徐州直接拱手送还了陈登,现在两家结盟,已经用兵泰山了。”张冲思索了一阵,将外室的荀攸喊来,吩咐道:“你即刻去找阿旦,问问部队整肃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了,哪些部队已经形成了战斗力,我两个时辰内就要一份能出征的单子。”“此外,你即刻以我的名义去书西线的杨茂和于禁,将我这边暂时不能入关的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